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尘不染

一尘不染

尘:佛教把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称六尘。 染:沾染。 原意是指修行学道达到真性清净的很高境界,对外界世俗灰尘一点都不会沾染。 路振扬(?-1736年),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人。出身士卒,被提拔为把总、副将(隶属于总兵,统理一协军务)。雍正四年(1726年),升陕西固原提督(清代军务总兵官,一省高级武官,受总督节制,节制全省各镇总兵)。他上奏条陈说:“国家设置俸禄是用以养护廉洁的操守,建立法制是用以惩治贪污。条例规定以财物贿赂、以及说合污贪事情经手交接钱财的人,审核确实与贪赃同样判罪。罪行未被揭发而自动投案认罪的人免去判罪,但还要征收原来贪污的正赃。我暗中思想官员小吏营私舞弊,彼此互相容忍隐瞒,不容易暴露出来,或者有人上告揭发,还要互相掩饰。我呈请开放自动投案的道路,凡是上司官员保奏题本的官吏,以及三年一次考绩军事、政治成绩卓异,推荐选举人员,用财物行贿的,双方彼此都应该治理判罪。如果接受贿赂的带着赃款赃物自动投案认罪,免去追查赃款赃物以及应得的判罪。如果给与的人自动投案,就按照原来赃款赃物加倍向受贿者追交,也免去应得的罪。或者说合污贪事情经手交接钱财的人自动投案认罪,免去判罪并给奖赏。如像这样做,或许可以使行贿受贿的彼此都存在顾虑,没有经过贪污事情的人就害怕而不敢贪污,既贪污就会争先自动投案认罪唯恐落后,这或许是除去贪污的一个办法。”上奏呈入,清世宗胤禛(雍正帝)嘉奖他,并且说:“向来听说路振扬平素的品德、行为清廉,如今观看他上奏的条陈,不是对外界世俗一尘都不沾染的人是不敢说这些话的呀!”将这奏章下到吏部议论施行,并且命令从优授官及奖励路振扬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299《路振扬传》10420、10421页:“疏言:‘国家设禄以养廉,立法以惩贪。例定以财行赇(qiú求,贿赂财物),及说事过钱人,审实计赃同科。罪未发而自首者免罪,犹征正赃。窃思官吏营私,彼此容隐,不易败露,或有告发,犹必互相掩饰。臣请开自首之路,凡上司保题属吏,并大计(官吏三年一次考绩)军政卓异,荐举人员,以财行赇,彼此皆应治罪。如受者自首,免追赃及应得之罪。如与者自首,则照原赃倍追给主,亦免应得之罪。或说事过钱人自首,免罪给赏。如是,庶彼此皆存顾虑,未事则畏惧不敢为,既事则争首惟恐后。是或除贪之一法。’奏入,上嘉之,曰:‘向闻振扬操守廉洁,今览此奏,非一尘不染者不敢言也。’下部议行,并命优叙(授官及奖励)。

【例句】:

清·蒋士铨《冬青树·柴市》:“看他平日百折不回,今日一尘不染。”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12回:“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,依然是两袖清风,一尘不染。” 现代·曹靖华《飞花集》:“不知怎的,这儿的空气,竟如此清新、明澈,直赛水晶,一尘不染!”


主谓 佛教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叫做“六尘”。形容身心纯洁,品格高尚。也指非常干净清洁。柳建伟《王金栓上校的婚姻》:“王金栓坐在收拾得~的客厅内独自翻些旧报纸。”△褒义。多用品格或环境方面。→纤尘不染 一干二净 一尘不到一尘不缁。也作“不染一尘”、“一毫不染”。


一尘不染”形容清洁纯净,比喻居官清廉或品格高洁。

那么,“一尘”所指为何呢? 为什么清廉高洁谓之 “一尘不染”呢?

原来,“一尘不染”本系佛家语。佛教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为 “六尘”。而修炼真性必须不被这六尘所染,因而谓之 “一尘不染”。

一般芸芸众生所喜是: 眼观美色,耳耽乐音,鼻嗅奇香,舌嗜上味,身触腻滑。这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哲学,是不可能修炼真性而致成佛的。

“尘”有 “染污”义。《净心诫观·下》: “云何名尘,坋 ( fèn)污净心,触身成垢,故名尘。”《法界次第·上之上》: “尘以染污为义,以能染污情识,故通名为尘也。”因此, “一尘不染”即谓 “不受一点污染”,这样才能 “六根清净。”
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为佛家所谓之 “六根”。 “根”乃 “能生”之义,眼、耳、鼻、舌等对于色、声等能产生感觉,故谓之“根”。“六根清净”即为不染纤尘,也就可修炼真性而致成佛了。

一尘不染”或 “不染纤尘”后世因以比喻清廉、高洁。

道家 “无为而治”也讲 “六根清净”。有首山野民歌唱道: “手把青秧插野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六根清净方为稻 ( 道) 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这首 《插秧歌》的深义是很耐人寻味的。


【词语一尘不染】  成语:一尘不染汉语词典:一尘不染

猜你喜欢

  • 凫乙

    同“凫乙辨”。南朝 齐张融《答周颙书》:“皇有三而道无二,凫乙之交,定者鸿乎,吾所以直其绳矣。”【词语凫乙】   汉语大词典:凫乙

  • 颉羹侯

    同“羹颉侯”。元陈孚《漂母冢》诗:“莫笑千金酬漂母,汉家更有颉羹侯。”

  • 指鹿为马

    赵高专权,故意把鹿说成是马,以测验秦二世和群臣对于服从自己主张之态度如何?后以此典比喻飞扬跋扈,颠倒是非,打击异己。赵高(?——前207年),原是赵国贵族,通狱法,入秦宫为宦官,管事二十多年,任中车府

  • 牍背千金

    《史记.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人有上书告勃欲反,下廷尉。廷尉下其事长安,逮捕勃治之。勃恐,不知置辞……以千金与狱吏,狱吏乃书牍背示之,曰‘以公主为证’。”言狱吏于书板背后写下一语,以示勃申辩之方,周勃乃得

  • 孙公漱石

    源见“漱石枕流”。指隐居山林。明汤显祖《游碧涧同外父》诗:“童子春年戏,孙公漱石情。”

  • 王姬

    《诗.召南.何彼襛矣序》:“何彼襛矣,美王姬也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王姬,武王女,姬,周姓也。”后因以“王姬”称帝王或诸侯之女。北周庾信《周仪同松滋公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》:“春则帝女采桑,秋则王姬筑馆

  • 纵猎

    《北史.后妃.冯淑妃传》:“周师之取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帝(齐后主高纬)猎于三堆。晋州告急,帝将还,淑妃请更杀一围。”北朝齐后主高纬与冯淑妃在三堆地方打猎玩耍。晋州前线送来告急文书,后主准备回朝议事,

  • 和一

    同心协力,团结一致。《书.咸有一德》:“其难其慎,惟和惟一。”《三国志.蜀志.谯周传》:“敬贤任才,使之尽力,有踰成康。故国内和一,大小戮力。”【词语和一】   汉语大词典:和一

  • 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

    道义:旧谓道德义理,现指道德正义。辣手:老辣之手。谓作文老练而有锋芒。 一副铁肩膀承担着道义的重任,一双老辣之手写出锋利的文章。 形容人坚持真理,敢想敢说,敢作敢为。语出明.杨继盛《大明湖铁公祠联

  • 辨而不华,质而不俚

    能言善辩而不流于浮夸,辞语质朴而不至于鄙俗。 多用以形容文章的优美风格。语出《汉书.司马迁传.赞》:“辩而不华,质而不野。”汉.荀悦《汉纪.武帝纪》:“辨而不华,质而不俚。”宋.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