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尺法

三尺法

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之竹简上,故称法律为“三尺法”。此典指有人问杜周:您判案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吗?后以此典比喻法律、法令。 杜周,杜衍(今河南南阳西南)人。为人少言,慎重多虑而决断迟缓,表面宽松而内心却深刻入骨。汉武帝时,杜周任廷尉(掌刑狱,九卿之一),他的治理大多仿效张汤而又善于窥察皇帝之意图。皇帝想要排除的,杜周就顺势陷害他;皇帝想要宽恕的,杜周就让他久囚待审,并暗中察访,显露他的冤情。门客中有人责备杜周说:“您为天子公平判决案件,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,而是专门依照君主之意向处理案件。司法官员本来是这样吗?”杜周说:“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是怎样产生呢?从前是君主认为正确才制定成法律,后来是君主认为正确才记录成为法令,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,何必运用过去之法律呢?”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2《酷吏列传·杜周》3153页:“周为廷尉,其治大放(通“仿”)张汤(汉武帝时曾任廷尉)而善候伺(侦察;窥探)。上所欲挤(排除)者,因而陷(陷害)之;上所欲释者,久系待问,而微(伺察)见(xiàn通“现”)(暗中察访使之显露)其冤状。客有让周曰:‘君为天子决平,不循三尺法,专以人主(君主)意指为狱。狱者固如是乎?’周曰:‘三尺安出哉?前主所是著(撰述)为律,后主所是疏(shù树,分条陈述)为令,当(dàng荡,适合)时为是,何古之法乎!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欧阳修、宋祁撰《新唐书·循吏·李素立》:“擢监察御史。民犯法不及死,高祖欲杀之,素立谏曰:‘三尺法,天下所共,有一动摇,则人无以措手足。’”


【词语三尺法】   汉语词典:三尺法

猜你喜欢

  • 生鱼釜中

    同“釜生鱼”。清吴嘉纪《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》诗:“烟火七里曰东淘,淘上儒生饥拾橡……官长自顾室何如?生鱼釜中游荡荡。”

  • 梁鸿庑下

    同“梁鸿赁庑”。清彭孙遹《瑞鹤仙.题袁氏园亭》词:“犹忆,梁鸿庑下,梅福门前,旧曾相识。”

  • 王恭春月

    同“王恭柳”。明王思任《雪香庵诗集序》:“王恭春月,张绪当年,不足以偿其韵姿。”

  • 月下老人

    唐李复言《续玄怪录.定婚店》载:杜陵韦固,元和二年旅途遇一老人,携布囊坐于阶上,向月捡书,自言“主天下之婚姻”。固问所寻何书?答曰:“天下之婚牍耳。”又问囊中何物?答曰:“赤绳子耳。以系夫妻之足,及其

  • 好事者为之

    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。 常指斥无中生有的捏造。语出《孟子.万章上》:“万章问曰:‘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,于齐主侍人瘠环,有诸乎?’孟子曰:‘否,不然也;好事者为之也。’”又:“万章问曰:‘或曰百里奚自鬻

  • 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

    一饮一啄:本指鸟类的饮水啄食,后也泛指人的饮食。 表示虽饮水啄食这样的微小之事,也无一不是命中注定。 这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宿命论观点。语出《景德传灯录.尸利禅师》:“一饮一啄,各自有分,不用疑虑。”

  •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五》:“《诗》云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高诱注:‘逸《诗》言之百里者,已行九十里,适为行百里之半耳。譬若强弩,至牙上,甫为上弩之半耳。终之尤难,故曰末路之难也。”后因以“行

  • 生米做成熟饭

    明清时熟语。比喻事已做成,无法改变。《金瓶梅词话》二四回:“你我生米做成熟饭,你识我见的,促织不吃癞蛤蟆肉,都是一锹土上人。”《红楼梦》六四回:“就是婶子,见生米做成熟饭,也只得罢了。”《镜花缘》三五

  • 蚕丛路

    汉.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蜀王之先,名蚕丛、柏濩、鱼凫、蒲泽、开明,……从开明上到蚕丛,积三万四千岁。”《华阳国志.蜀志》:“秦惠王知蜀王好色,许嫁五女于蜀。蜀遣五丁迎之。”蚕丛路本不通,后使五丁力士开

  • 骑虎之势

    见“骑虎难下”。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4折:“俺吕布兄弟将董卓打上一拳,已做~,不两立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