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自量力

不自量力

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,不识时务。公元前712年,息、郑两国发生争执,息侯悍然出兵伐郑,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,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。当时有识见的人士,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。他们认为息国犯了不自量力等五大错误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郑、息有违言,息侯伐郑,郑伯与战于竟,息师大败而还。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。‘不度德,不量力,不亲亲,不征辞,不察有罪。犯五不韪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。” 唐·韩愈《悼张籍》: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” 宋·范仲淹《上吕相公书》:“是则系国家之安危,生民之性命,某岂可不自量力。”


偏正 不考虑自己的能力,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。语本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不度德,不量力。”丰子恺《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》:“我当时听了这位医科老学生的自白,在心中窃笑他的~。”△含贬义。用于描写过高地估计自己。→蚍蜉撼树↔量力而行。也作“自不量力”。


解释量:估计,估量。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。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。

出处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不度德,不量力。”

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,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,国力强盛。同时,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。因此,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,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。而息国国小力弱,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。有一次,郑、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,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。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,息侯大败而归。有识之士由此判断,息国将要灭亡。他们认为:“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,不估量自己的实力,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,不明辨是非,不考察曲直,犯了这五条错误,还要去攻打别人。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,不是很正常吗?”

近义螳臂当车

反义量力而行

例句

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、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,简直是不自量力。


【词语不自量力】  成语:不自量力汉语词典:不自量力

猜你喜欢

  • 济汾

    参见:横汾

  • 分宅

    《孔丛子.阵士义》:“郈成子自鲁聘晋,过于卫,右宰毂臣止而觞之,陈乐而不作,酣毕而送以璧,成子不辞……行三十里而闻卫乱作,右宰毂臣死之,成子立是迎其妻子,还其璧,隔宅而居之。”春秋时,妳成子与卫人毂臣

  • 怀袖三年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九《古诗十九首》其十七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上言长相思,下言久离别。置书怀袖中,三岁字不灭。一心抱区区,惧君不识察。”《古诗十九首》第十七首,写思妇得到丈夫捎来之信,怀藏在袖中三年

  • 海客槎

    同“海上仙槎”。清 丘逢甲《再叠前韵》诗:“玄霜夜捣姮娥药,银汉秋回海客槎。”

  • 三衅三浴

    再三熏香沐浴,形容对人的礼遇和尊重。《国语.齐语》:“(鲁)庄公将杀管仲,齐使者请……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,齐使受之而退。比至,三衅三浴之。”韦昭注:“以香涂身曰衅,亦或为熏。”唐代韩愈《答吕毉山人

  • 求志达道

    《论语.季氏》:“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”后以“求志达道”指儒家穷藏达济,即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。明李贽《藏书.世纪列传总目后论》:“自儒者出,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。”【词语求志达道】

  • 招摇过市

    此典指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出游,使孔子陪游,在大街上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。后以此典形容在公开场合故意张扬炫耀自己,招人注目。 春秋末,孔子周游各诸侯国,在卫国(都楚丘,今河南滑县东北)住一个多月,卫灵公

  • 烽候悦妇人

    源见“褒女惑周”。谓君主荒淫无道,女宠祸国。烽候,烽火台。唐 周昙《咏史.周幽王》:“狼烟篝火为边尘,烽候那宜悦妇人!”

  • 见不善如探汤

    汤:沸水。 看见不好的行为,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里一样赶紧避开。 表示洁身自好,不与邪恶事物沾边。语出《论语.季氏》:“孔子曰:‘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’。”宋.程颐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一五:“及其

  • 雪艳冰肌

    见“冰肌玉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