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伯俞泣杖

伯俞泣杖

汉.刘向《说苑.建本》:“伯俞有过,其母笞之(注:笞,用竹板打),泣。其母曰:‘他日笞子,未尝泣;今泣,何也?’对曰:‘他日俞得罪,笞尝痛;今母之力衰,不能使痛,是以泣也。’”

汉朝时,梁人韩伯俞性恭孝。一次母亲体罚他的过失,他觉得竹板打到身上并不疼痛,于是感到母亲气力衰竭,恐将不久于人世,便伤心地哭泣起来。旧以此用为爱母至孝的典故。

明.萧良有《龙文鞭影》卷一:“伯俞泣杖,墨翟悲丝。”


主谓 形容孝顺。语本汉·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:“伯俞有过,其母笞之,泣,其母曰:‘他日笞子未尝见泣,今泣何也?’对曰:‘他日俞得罪,笞尝痛,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,是以泣。’”元·关汉卿《陈母教子》3折:“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,你恰似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孝顺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说苑·建本》:“伯俞有过,其母笞之,泣。其母曰:‘他日笞子,未尝见泣,今泣何也?’对曰:‘他日俞得罪,笞尝痛。今母之力衰,不能使痛,是以泣也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汉代韩伯俞 (一作“瑜”) 有了过错,他母亲责打他,伯俞哭泣。他母亲问:“以前打你,没有见你哭过,今天为什么哭啊?”伯俞说:“以前我有了过失,您打我很痛。这次觉得母亲的力气衰退,打我不痛,因此哭泣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人有孝心。

【典形】 伯瑜泣杖、慈母笞。

【示例】

〔伯瑜泣杖〕 元·郑廷玉《看钱奴买冤家债主》:“您家里也出不的个伯瑜泣杖,谅您看钱奴也学不的窦十郎。”

〔慈母笞〕 三国·曹植《灵芝篇》:“伯瑜年七十,彩衣以娱亲。慈母笞不痛, 歔欷泪沾巾。”


【词语伯俞泣杖】  成语:伯俞泣杖汉语词典:伯俞泣杖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绡

    源见“鲛人泣珠”。传说中鲛人所织龙纱。唐李贺《秦王饮酒》诗:“花楼玉凤声娇狞,海绡红文香浅清,黄鹅跌舞千年觥。”【词语海绡】   汉语大词典:海绡

  • 凌波罗袜

    源见“洛神”。指美人的脚。五代牛希济《临江仙》词之九:“凌波罗袜轻,轻。烟笼日照,珠翠半分明。”

  • 登坛拜将

    参见“韩信登坛”。见“登台拜将”。【词语登坛拜将】  成语:登坛拜将汉语大词典:登坛拜将

  • 樊素

    唐白居易《不能忘情吟》序:“妓有樊素者,年二十余,绰绰有歌舞态,善唱《杨枝》。人多以曲名名之,由是名闻洛下。”唐 孟启《本事诗.事感》:“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,妓人小蛮善舞,尝为诗曰:‘樱桃樊素口,杨柳

  • 枕上黄粱

    源见“黄粱梦”。指幻梦,美梦。清李渔《意中缘.先订》:“还只愁洞口胡麻,空做了枕上黄粱。”

  • 壶里三光

    同“壶中天”。唐钱起《柏崔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余赋诗》:“鹤前飞九转,壶里住三光。”

  • 等身书

    《宋史.贾黄中传》:“黄中幼聪悟,方五岁,玭每旦令正立,展书卷比之,谓之‘等身书’,课其诵读。”玭为贾黄中父。“等身书”本谓与身高相等的一段卷子,后遂指叠起来与身高相等的书籍,形容读书之多。清周亮工《

  • 心如金石

    《后汉书.王常传》:“王常字颜卿,颍川舞阳人也。初,与王凤、王匡起兵云社绿林中,后归光武帝,拜为左曹,封山桑侯。后帝(光武)于大会中指常谓群臣曰:‘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,心如金石,真忠臣也。’”后汉

  • 钟期听

    源见“伯牙鼓琴”。指知音者的赏识。唐孟浩然《赠道士参寥》诗:“不遇钟期听,谁知鸾凤声?”

  • 埋轮使

    源见“张纲埋轮”。指勇于抨击权贵的官吏。宋苏轼《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》之二:“凭君说与埋轮使,速寄长松作解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