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张绪风流”。形容柳条婀娜可爱。唐唐彦谦《贺李昌时禁苑新命》诗:“不知新到灵和殿,张绪何如柳一枝?”
同“巫山云雨”。宋侯寘《凤凰台上忆吹箫.蜡梅用前韵》词:“浅染霓裳,轻匀汉额,巫山行雨方还。”
《列子.汤问》载:周穆王西巡狩,途中遇见一个叫偃师的人。这个人带着一个十分灵巧的假人(木偶),“趋步俯仰信人也!巧夫领其颐则唱合律;捧其手则舞应节;千变万化,唯意所适。王以为实人也,与盛姬内御并观之。
同“芒刺在背”。宋苏轼《与温公书》:“某以愚暗获罪,咎自己招,无足言者;但波及左右,为恨殊深……然某思之,不啻芒背尔。”【词语芒背】 汉语大词典:芒背
同“磨而不磷,涅而不缁”。邻,通“磷”。章炳麟《书苏元瑛事》:“然诸与光汉阴谋者,元瑛辄詈之,或不同坐。䃺而不邻,涅而不滓,其斯之谓欤!”
源见“羊昙泪”。借指对先辈的哀思。宋张炎《八声甘州》词:“短梦依然江表,老泪洒西州。”
《左传.襄公三一年》:“子产曰:‘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,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?抑心所谓危,亦以告也。’”郑子产对子皮说:人的心理现象不同,恰如每个人的面貌不同一样,我怎敢说阁下的面貌就和我的面貌一样呢
源见“龙伯钓鳌”。指大海。唐黄滔《水殿赋》:“还如玉关,控鳌海以峥嵘;稍类云楼,拔蜃江而耸峙。”【词语鳌海】 汉语大词典:鳌海
赜( ㄗㄜˊ zé ):幽深不明。索:求。钩:钩取。致:达到。 探讨幽眇处,索求隐晦处,钩取深奥处,推致辽远处。 指探索事物的隐秘内情或深邃义理。语出《易.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
源见“馀光”。喻指他人的德泽恩惠。清 杨潮观《寇莱公思亲罢宴》:“他挑灯伴读落叶寒窗,那有馀辉东壁分光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