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功人功狗

功人功狗

指西汉建立后,高祖刘邦对萧何及其他群臣论功封赏时之比喻。后以此典比喻有功的谋臣将领。萧何(?——前193年),沛(今江苏沛县)人,曾为沛县主吏掾(yuàn院,主管总务、人事,与闻政务的属员)。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萧何佐刘邦起义。刘邦率军入秦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,诸将都忙于分取府库财物,萧何收取秦王朝之文献档案,掌握了全国之山川险要、郡县户口及当时之社会情况。楚、汉战争中,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,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(今陕西中部地区),输送士卒、粮饷,支援作战。 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既已杀死项羽,平定了天下,就当论功行赏。群臣争功,一年多对每人立功等级不能决定下来。刘邦以萧何的功劳最大,封他为酂(cuó矬,今河南永城西)侯,享受之食邑最多。功臣们都说:“我们身披铠甲,手执锐利武器,多的身经百战,少的交锋数十回合,攻城略地,功劳大大小小各不相等。而今萧何还没有前线作战的汗马功劳,只是操持文墨发议论,不参加战斗,封赏倒反而在我们之上,这是为什么?”刘邦问:“大家知道打猎吗?”群臣回答:“知道。”又问:“知道猎狗吗?”回答:“知道。”刘邦说:“打猎,追逐野兽兔子的是猎狗,而放开系狗绳,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。如今大家只能捕捉到野兽,功劳像猎狗。至于萧何,放开系狗绳,指示猎取目标,功劳如猎人。况且,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,一家多的也不过两、三人。而今萧何全宗族数十人都跟随我作战,这个功劳是不可以忘记的。”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了。此典又作“猎犬方劳指”、“狗功”、“纵狗殊有功”、“功狗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53《萧相国世家》2015、2016页:“汉五年,既杀项羽,定天下,论功行封。群臣争功,岁余功不决。高祖以萧何功最盛,封为酂侯,所食邑多。功臣皆曰:‘臣等身被(pī批,通“披”)坚持锐,多者百余战,少者数十合,攻城略地,大小各有差。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,徒持文墨议论,不战,顾(倒)反居臣等上,何也?’高帝曰:‘诸君知猎乎?’曰:‘知之。’‘知猎狗乎?’曰:‘知之。’高帝曰:‘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(放开系猎狗绳)指示兽处者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功狗也。至如萧何,发指示,功人也。且诸君独以身随我,多者两、三人。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,功不可忘也。’群臣皆莫敢言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刘筠《受诏修书述怀感事》:“猎犬方劳指,神龟可避渔。” 宋·苏轼《和陶杂诗》之三:“兔死缚淮阴,狗功指平阳。” 明·高启《走狗塘》:“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,逐兔直到乌江东。” 清·王昙《留侯祠》:“功人功狗两无益,徒受亭公谩骂名。” 清·黄任《彭城道中》:“当时何不怜功狗,留取韩彭守四方?”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以萧何功最盛,封为酂(cuo) 侯,所食邑多。功臣皆曰:‘臣等身披坚执锐,多者百余战,少者数十合,攻城略地,大小各有差。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,徒持文墨议论,不战,顾反居臣等上,何也?’高帝曰:‘诸君知猎乎?’曰:‘知之。’‘知猎狗乎?’曰:‘知之。’高帝曰:‘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功狗也。至如萧何,发踪指示,功人也。’”《汉书·萧何传》亦载,文大略同。

【今译】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,分封群臣,以萧何功为最高,封侯并食大县。其他功臣认为他们身历百战,攻城夺地,而萧何从未征战,没有战功,只靠笔墨议论,功劳反在他们之上,不服。刘邦说:“诸君知道打猎吗?”群臣答:“知道。”又问:“知道猎狗吗?”答:“知道。”刘邦说:“打猎,追杀野兽狡兔的是狗,而发现指示野兽所在的,是人。现在诸君只会猎取走兽,是有功的狗。而萧何的作用是发现指示走兽,是有功的人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有功的谋臣将领。

【典形】 功狗、功人功狗、狗功、猎犬方劳指、纵狗殊有功。

【示例】

〔功狗〕 清·黄任《彭城道中》:“当时何不怜功狗,留取韩彭守四方?”

〔功人功狗〕 清·王昙《留侯祠》:“功人功狗两无益,徒受亭公谩骂名。”

〔狗功〕 宋·苏轼《和陶杂诗》之三:“兔死缚淮阴,狗功指平阳。”

〔猎犬方劳指〕 宋·刘筠《受诏修书述怀感事》:“猎犬方劳指,神龟可避渔。”

〔纵狗殊有功〕明·高启《走狗塘》:“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,逐兔直到乌江东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庖丁刀

    源见“庖丁解牛”。指技艺高超者的工具。金麻革《守约斋为吕仲和作》诗:“譬彼庖丁刀,騞然解牛时。”

  • 南阳高卧

    源见“卧龙”。指诸葛亮隐居待时。明万寿祺《赠胡彦远》诗:“南阳高卧真名士,东汉馀生旧党人。”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字孔明,琅邪阳都人也。……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。身长八尺

  • 秦铸金人

    指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收集全国兵器,铸造成铜人。后以此典比喻秦始皇统一全国事业。秦始皇(前259年——前210年),即嬴政,秦庄襄王之子,十三岁时,庄襄王死,他立为秦王。吕不韦和太后宠信之宦官嫪毐(là

  • 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

    百姓如有罪过,都由我一人担承。 古代国君责己之辞。语出《书.泰誓中》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,今朕必往。”《论语.尧曰》:“周有大赉,善人是富。虽有周亲,不如仁人。百姓有过

  • 螓蛾

    同“螓首蛾眉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泪烛裁诗》:“惊魂蘸影飞,恨绕螓蛾。”张素《自掾曹不辟而无贤吏》诗:“可怜渐渐螓蛾瘦,但见沈沈赑屃眠。”【词语螓蛾】   汉语大词典:螓蛾

  • 九畴

    源见“龟畴”。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,即《洛书》。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。唐 张说之《开元正历颂》:“龟易八卦,龙书九畴。”唐王昌龄《箜篌引》:“仆本东山为国忧,明光殿前论九畴。”【词语九畴

  • 黄童

    源见“江夏黄童”。指黄香,用以誉称才高德美的年轻人。宋苏轼《送杨孟容》诗:“后生多高才,名与黄童双。”【词语黄童】   汉语大词典:黄童

  • 共为唇齿

    源见“虢灭虞亡”。谓相互依存。《三国志.邓芝传》:“蜀有重险之固,吴有三江之阻,合此二长,共为唇齿,进可兼并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,此理之自然也。”述宾 比喻相互依存,共有利害关系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邓芝传

  • 子建八斗

    同“子建才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仲宣独步,子建八斗。”

  • 水田衣

    和尚穿的袈裟的别称。袈裟是集许多长方形布块缝制而成,宛如一块块水田,故称“水田衣”,又称“稻田衣”,“田相衣”。清代钱大听《十架斋养新录》卷十六:“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,今杭州神尼塔下,有唐代杭州刺史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