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宠辱不惊

宠辱不惊

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。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。亦作“宠辱无惊”。出自唐卢承庆事迹。卢承庆,字子余,幽州涿(今河北涿州)人。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、考功员外郎、户部尚书、兵部侍郎等。高宗永徽时,曾坐事贬简州司马。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,又拜汝州刺史。显庆四年(659年)任宰相。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。有一人因漕船沉没,被承庆判以“失所载,考中下”,其人丝毫没有愠色。于是承庆又改为“非力所及,考中中”,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。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,便定其判为“宠辱不惊,考中上”。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106《卢承庆传》4048页:“初,承庆典选,校百官考,有坐漕舟溺者,承庆以‘失所载,考中下’。以示其人,无愠也。更曰‘非力所及,考中中’。亦不喜。承庆嘉之曰:‘宠辱不惊,考中上。’其能著人善类此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佚名《杨家府演义》48回:“吾辈持戟负戈,吃惊受恐,有甚好处。倒不如此辈,宠辱不惊,理乱不闻。”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1:“子期宠辱无惊,伯牙愈加爱重。”


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。将得失置于度外。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知道了这点,咱就该知足,就该心如止水,~。”△用于态度方面。→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↔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。也作“宠辱无惊”。


【词语宠辱不惊】  成语:宠辱不惊汉语词典:宠辱不惊

原作宠辱若惊,意指人患得患失,故无论受宠受辱,都不免惊恐。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。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,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。老子说,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,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。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;虚荣本来就卑下,可是人们得到它,为之惊喜;失掉它,为之惊惧,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。

【出典】:

《老子》13章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

【例句】:

北宋·欧阳修《新唐书·卢承庆传》:“承庆嘉之曰:‘宠辱不惊’,考中上。其能著人善类此。”


【词语宠辱不惊】  成语:宠辱不惊汉语词典:宠辱不惊

猜你喜欢

  • 元德秀

    《新唐书.卓沈.元德秀传》:“元德秀,字紫芝。母亡,以不及亲在而娶,不肯婚。人以为不可绝嗣,答曰:‘兄有子,先人得祀,吾何娶焉。’”后以“元德秀”为无子之典。宋.苏轼《苏轼诗集》卷四十五《次韵阳行先》

  • 咀不摇牙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吴质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质别传》:“质朝京师,诏上将军及特进以下皆会质所,时上将军曹真性肥,中领军朱铄性瘦,质召优,使说肥瘦。真负贵,耻见戏,怒谓质曰:‘卿欲以部曲将遇我邪?’曹洪、王忠言

  • 踔厉风发

    踔:通“卓”,高远。意谓高远严正的辞气,如疾风骤至。唐代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俊杰廉悍,议论证据今古,出入经史百子,踔厉风发,率常屈其座人。”并列 ①形容雄辩恣肆,议论纵横。清·钱谦益《封监察御史谢

  • 功亏一篑

    《书.旅獒》: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”言九仞之山,只差一筐土而未成。比喻做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未能完成。多含惋惜意。宋司马光《投壶新格》:“夫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全壶实难,故君子贵之。”咏簪《武昌两日记

  • 赋似相如

    《汉书》卷八十七上《扬雄传上》:“先是时,蜀有司马相如,作赋甚弘丽温雅,雄心壮之,每作赋,常拟之以为式。”“孝成帝时,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……召雄待诏承明之庭。”西汉文学家扬雄很喜欢司马相如的赋,常仿效

  • 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

    此:指军事或政治力量。 用这样的实力来攻城,哪个城攻克不了? 用反诘的语气,强调某方实力之强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:“齐侯曰:‘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?’”明.钱轵《甲申传信录》

  • 彼一时,此一时

    《孟子.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那是一个时候,现在又是一个时候。表示过去同现在时间不同,情况也不一样。后以彼一时,此一时谓时势不同,情况随之改变。亦作“此一

  • 鹊巢鸠据

    同“鹊巢鸠居”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如是我闻二》:“夫鹊巢鸠据,事理本直。”清 张鸿卓《棚民行》:“里胥火急逐不得,鹊巢鸠据呼其群。”见“鹊巢鸠居”。【词语鹊巢鸠据】  成语:鹊巢鸠据汉语大词典:鹊

  • 贼夫人之子

    贼:毁坏。夫:这,那。 害了人家的孩子。 常用于对错误导向者的斥责。语出《论语.先进》:“子路使之羔为费宰。子曰:‘贼夫人之子!’”何晏集解:“包氏曰:‘子羔未熟习而使为政,所以贼害人也。’”《三

  • 发上指冠

    指:头发直立。头发直竖,把帽子都顶起来了。形容非常愤怒。《庄子.盗跖》:“盗跖闯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。”见“怒发冲冠”。清·刘大櫆《〈马湘灵诗集〉序》:“湘灵命酒连举十馀觞,大醉欢呼,~,已复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