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巧言令色

巧言令色

也作“巧言善色”。形容花言巧语,内藏祸心而外露和悦。传说虞舜在位时期,大臣皋陶和禹共同讨论天下大计和治国安民之道。皋陶说,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,把臣民治理好。禹说,完全做到这些,连帝尧都感到困难啊!知人善任,那才是有智慧的人,有智慧才能用人得当,能够把臣民治理好,便是给他们以恩惠,这样臣民当然会把恩惠记在心中。既然聪明而有恩德,还怕什么欢兜,何必迁徙流放苗民,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、搞献媚取宠的人呢?

【出典】:

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皋陶曰:‘都,在知人,在安民。’禹曰:‘吁,咸若时,惟帝其难之。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能哲而惠,何忧乎欢兜,何迁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!’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’”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’” 《管子·任法》:“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,主因离法而听之,此所谓美而淫之也。” 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能知能惠,何忧乎欢兜,何迁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?”


并列 令,美好。言辞说得很巧妙动听,脸色装得很和善可亲,以讨好他人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何畏乎~孔壬。”《论语·学而》:“~,鲜矣仁!”△贬义。用来形容虚伪丑态。↔正言厉色


解释巧言: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。令色:伪善、谄媚的脸色。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、取悦他人。

出处尚书·皋陶谟》:“能哲而惠,何忧乎兜?何迁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”

相传皋陶为舜的大臣,掌管刑法狱讼,因为执法公平,得到百姓的拥戴。有一次,舜召集皋陶以及大禹、伯夷等人一起讨论有关部落联盟的大事,皋陶陈述了自己的主张,即为《皋陶谟》。它是我国古代最早、最完整的议事记录。

皋陶说:“忠诚地遵循尧的圣德,君主就会决策英明,群臣就会同心辅佐。”大禹说:“道理是这样,但是怎样做到呢?”皋陶说:“严格要求自己,坚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宽厚地对待自己的民众,他们就会拥戴你。同时,还需知人善任,安抚民众。”大禹说:“你说得不错,但是这些大概连尧、舜也难以做到。因为知人善任才算明智,才能恰当地任用官员;安抚民众才算仁慈,民众才会怀念。假如民智而仁慈的话,哪里还用担心作乱的兜呢?哪里还用流放三苗族的民众呢?哪里还用害怕巧舌如簧、面露巴结谄媚之色、心底奸佞之人呢?”

近义花言巧语

例句

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。


【词语巧言令色】  成语:巧言令色汉语词典:巧言令色

猜你喜欢

  • 徙宅之贤

    指母教的贤明。唐代白居易制诏《与严砺诏》:“秩贵冬官,以表过庭之训;封荣石窌,用旌徙宅之贤。”冬官:在唐时为工部之官。过庭之训:指父教,语本《论语.季氏》“鲤趋而过庭”。石窌:地名,“窌”即“窖”。《

  • 离鹤

    源见“别鹤操”。哀叹夫妻分离。唐王昌龄《行路难》诗:“人生意气好迁捐,只重狂花不重贤。宴罢调筝奏离鹤,回娇转盼泣君前。”【词语离鹤】   汉语大词典:离鹤

  • 梧槚

    《孟子.告子上》:“今有场师,舍其梧槚,养其樲棘,则为贱场师焉。”孙奭疏:“梧,桐也;槚,山楸也;樲棘,小酸枣也。梧槚可以为琴瑟材,是良木;小酸枣,无用之才也,是贱木也。”后因以“梧槚”喻人才。【词语

  • 驹齿未落

    驹齿:儿童长的乳牙。乳牙还没有脱落,比喻年纪很小。杨情(?-560年),字尊彦,弘农灵宝(今河南灵宝)人。小时就有才名,魏永安初拜为散骑将军。后跟随高欢,官至右丞。北齐天宝初,与太原长公主成亲,升为尚

  • 敬而远之

    《论语.雍也》: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。”后以“敬而远之”表示尊敬而不亲近。隋王通《中说.天地》:“陈叔达问事鬼神之道,子曰:敬而远之。”偏正 尊敬对方,却不愿亲近。语本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务民之义,

  • 临流洗耳

    源见“许由洗耳”。谓清除污耳的浊言。比喻志行高洁,远于势利。唐汪遵《箕山》诗:“薄世临流洗耳尘,便归云洞任天真。”

  • 机杼一家

    谓文章别出心裁,不落窠臼。机杼本指织布机,这里比喻文章的命意构思。《魏书.祖莹传》:“莹以文学见重,常语人曰:‘文章须自出机杼,成一家风骨,何能共人同生活也。’盖讥世人好偷窃他文,以为已用。”主谓 比

  • 平生无长物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王恭从会稽还,王大看之。见其坐六尺簟,因语恭:‘卿东来,故应有此物,可以一领及我。’恭无言。大去后,即举所坐者送之。既无余席,便坐荐上。后大闻之甚惊,曰:‘吾本谓卿

  • 石家园

    源见“金谷俊游”。借指富贵人家的园林。唐薛能《杨柳枝》词之十:“帐偃缨垂细复繁,人心想在石家园。”【词语石家园】   汉语大词典:石家园

  • 越裳雉

    《后汉书.南蛮传》:“交阯之南有越裳国。周公居摄六年,制礼作乐,天下和平,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,曰:‘道路悠远,山川岨深,音使不通,故重译而朝。’”周朝时,南方有越裳国,曾向周贡献白雉。后遂用为异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