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当头棒喝

当头棒喝

五灯会元.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竖起拂子,僧便喝,师便打。又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,棒喝交驰,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“棒”始于宣鉴,“喝”始于道一。后以“当头棒喝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下:“《书》云:‘作善降祥。’此定理也。为晚近人当头棒喝,实有名征。”袁鹰《悲欢.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》:“这声音如晴天霹雳,当头棒喝,使叛徒们心惊胆战,无地自容。”


偏正 棒喝,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,常一棒击下,或以喝斥令答问。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。《五灯会元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师问洛浦:‘从上来,一人引棒,一人行喝,阿那个亲?’曰:‘总不亲。’师曰:‘亲处作么生?’浦便喝,师乃打。”△描写人际关系。→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←→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。也作“当头一击”、“当头一棒”。


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,常不问情由,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

出处五灯会元·黄檗(bò)运禅师法嗣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

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,姓马,时称马祖。有一次,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,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,使其醒悟。后来,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:“佛法不是小事,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,蒙他大喝一声,让我觉醒,领悟了佛法的真谛。而他这一声大喝,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、两眼发黑。”

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。他俗姓荆,曹州(今山东菏泽)南华人。义玄出家后,精研佛教律学,博通经论,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。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,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,就点化他说:“你到这里已有多时,为什么不去问话?”义玄问:“问什么呢?”睦州说:“你就问:‘什么是佛法大意?’”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,话还没有说完,黄檗抬手就打。义玄回来后,睦州问:“你去问话怎么样?”义玄说:“我话还没有说完,和尚就打我。”睦州就说:“你再去问。”义玄又去问,黄檗又打。就这样三度发问,三度被打。义玄搞不明白,就去拜见大愚禅师,经大愚禅师指点,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。

此后,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,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:“一喝大地震动,一棒须弥粉碎。”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,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。


【词语当头棒喝】  成语:当头棒喝汉语词典:当头棒喝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董直笔

    源见“太史简”、“董狐直笔”。谓治史忠于史实,直笔不讳。《隋书.魏澹传》:“但道武出自结绳,未师典诰,当须南 董直笔,裁而正之。”

  • 张翰思莼

    同“张翰思归”。元张可久《齐天乐过红衫儿.道情》曲之二:“学范蠡归湖,张翰思莼。”

  • 酒池肉林

    指商纣王把酒灌满池子,把肉悬挂成林,通夜吃喝狂饮,过着荒淫靡烂生活。后以此形容统治者穷奢极欲、醉生梦死之腐败生活;也形容酒肉很多。商纣王,一作受,也称帝辛。商代最后君主。他沉迷酒色,奢侈荒淫,进行残酷

  • 三黜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:“柳下惠为士师,三黜。人曰:‘子未可以去乎?’曰:‘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。’”汉.刘向《列女传.贤明传.柳下惠妻》:“鲁大夫柳下惠之妻也。柳下惠处鲁,三黜而不去,忧民救乱。”春秋时

  • 苗而不秀

    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曰:‘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’”孔子说:“出苗而不吐穗扬花的庄稼是有的!吐穗扬花而不灌浆结果的庄稼也是有的。”这是孔子痛惜弟子颜回早死而发的感叹。故后用为人未成长而早

  • 照夜珠

    唐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洞庭君因出碧玉箱,贮以开水犀;钱塘君复出红珀盘,贮以照夜玑。”又宋王铚《默记》载:南唐 李后主宫中夜间悬大宝珠,光如白昼。后因以“照夜珠”称夜明珠,视为奇宝。清王士禛《南唐宫词》

  • 送书雁

    源见“雁足书”。指雁。唐杜甫《十二月一日》诗之一:“一声何处送书雁,百丈谁家上濑船?”【词语送书雁】   汉语大词典:送书雁

  • 令君

    源见“荀令香”。指荀彧。亦借以泛指雅士。清袁枚《赠计赋琴》诗:“令君人去香犹在,任育生来影亦佳。”【词语令君】   汉语大词典:令君

  • 莼菜鲈羹

    同“莼羹鲈脍”。清龙启瑞《玉漏迟.立秋》词:“那无莼菜鲈羹,叹故里西风,芋畴荒尽。”

  • 授书黄石

    源见“圯桥进履”。谓得到高人传授的兵法书。柳亚子《哭熊味根烈士》诗:“贯日白虹天黯淡,授书黄石事荒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