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心悦诚服

心悦诚服

泛指使人从内心里高兴和佩服。孟子说,靠自己实力并假托仁义之名讨伐别人,可以称霸于诸侯,这种称霸的人一定要有个实力雄厚的大国作基础。靠自己的高尚道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实行王道,使天下归服。实行王道不一定要国家大,力量强,商汤最初的地盘不过七十里,周文王只有百里。倚仗势力征服别人,别人并不是从心里佩服,只是力量不足的缘故。依靠德行使人归服,别人是心服口服,就象孔子门下七十二贤拜服孔子一样。《诗经》说,从西到东,从南到北,无不心悦诚服。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公孙丑》上:“孟子曰:‘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;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,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《诗》云: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。此之谓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陈亮《龙川集》19《与王丞相淮书》:“独亮之于门下,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,丞相亦不得而知之。”


主谓 悦,愉快。服,信服。诚心实意地信服。语本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”黎静《彭大将军》:“不要对同志搞突然袭击,事前要打招呼,事后有结论,这样才能叫人~,达到团结的目的。”△褒义。常用于说明发自内心的佩服。→心服口服 首肯心折 五体投地↔反唇相讥


解释真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。

出处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”

孟子认为,依仗实力同时又假借仁义之名而号召征伐,可以称霸诸侯,称霸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。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,可以使天下归服,这样做不必以国家的强大为基础。殷商的创立者商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实行仁政,而使人心归服;周王朝的创始人周文王也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推行仁政,收服人心。依仗武力迫使人服从,人家不一定真心服从,因为再强大的武力也有不够的时候;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,人家才会内心喜悦、真心归服,就像孔子七十多位弟子真心归服孔子一样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在歌颂周文王的丰功伟绩时赞叹道:“从东到西,从南到北,哪里的百姓不想着来归服?”说的就是以仁德征服天下。

近义心服口服

例句

我们都心悦诚服地推选周昕担任班长。


【词语心悦诚服】  成语:心悦诚服汉语词典:心悦诚服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音

    同“南风”。晋夏侯湛《虞舜赞》:“垂拱临民,咏彼南音。”【词语南音】   汉语大词典:南音

  • 黥阵

    《史记.黥布列传》:“布兵精甚,上乃壁庸城,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,上恶之。”秦末英布(受黥刑后称黥布)起义,是善战的勇将,他反叛汉高祖,会战于甀,列阵如同项羽一样,十分严谨。后遂用为称美才能之典。唐.杜

  • 银瓶何处引

    源见“瓶沉簪折”。喻情人或夫妇分离,杳无音信。宋 郑觉斋《谒金门》词:“情是相思深井,恩是相思修绠。别后信音浑不定,银瓶何处引?”

  • 虎头三绝

    同“长康三绝”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约试》:“技占虎头三绝,名高骏骨千金。”清纳兰性德《病中过锡山》诗:“久爱虎头三绝誉,今来仍向画中看。”

  • 鶂飞

    源见“六鹢风”。喻遭遇挫折,失利。北周庾信《入彭城馆》诗:“鶂飞伤楚战,《鸡鸣》悲汉围。”【词语鶂飞】   汉语大词典:鶂飞

  • 陈王宴平乐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七、三国魏.曹子建(植)《名都篇》:“我归宴平乐,美酒斗十千。脍鲤臇胎虾,寒鳖炙熊蹯。鸣俦啸匹旅,列坐竟长筵。”平乐,指汉平乐观。三国魏陈思王曹植,在乐府诗《名都篇》中,咏唱京洛贵族子弟

  • 凤凰衔书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九引《春秋元命苞》:“火离为凤皇,衔书游文王之都,故武王受凤书之纪。”本谓帝王受命的瑞应,后因以“凤凰衔书”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。汉 焦赣《易林.泰之益》:“凤凰衔书,赐我玄圭,封为晋侯

  • 上蔡黄狗

    同“上蔡苍鹰”。清曾国藩《反长歌行》:“上蔡黄狗空叹嗟,洛阳铜驼百迁徙。”

  • 万条寒玉

    即万株竹;竹又称“寒玉”。唐代雍陶《韦处士郊居》诗:“门外晚晴秋色老,万条寒玉一溪烟。”【词语万条寒玉】  成语:万条寒玉

  • 成都卜肆

    源见“成都卖卜”。指占卜之处。宋苏轼《行香子.寓言》词:“成都卜肆,寂寞君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