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每况愈下

每况愈下

原作“每下愈况”,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,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。后用作“每况愈下”,义亦转变,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。东郭子与庄子互相对话揭示道无处不在、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。东郭子问庄子,道表现在什么地方?庄子回答道,不论什么地方都有道。东郭子说,请你举个例子,庄子说,在蝼蚁那里。东郭子问,举例怎么这样卑下呢?庄子又说,在草中。东郭子说,怎么愈来愈低了呢?庄子说,砖头瓦块,拉屎撒尿无不有道。东郭子不再问了。庄子说,你的问题,本来未接触实质。一个官员向市场人员打听如何鉴别猪之肥瘦,市场人员说,愈是看猪的下部愈清楚,因此,只要踩一下猪腿就知道了。你不要太过于固执,道都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。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知北游》:“东郭子问于庄子曰:‘所谓道,恶乎在?’庄子曰:‘无所不在。’东郭子曰:‘期而后可。’庄子曰:‘在蝼蚁。’曰:‘何其下邪?’曰:‘在稊稗。’曰:‘何其愈下邪?’曰:‘在瓦甓。’曰:‘何其愈甚邪?’曰:‘在屎溺。’东郭子不应。庄子曰:‘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。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,每下愈况。汝唯莫必,无乎逃物!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蓍龟卜筮》:“伎术标榜,所在如识,……人人自以为君平,家家自以为季主,每况愈下。” 清·黄宗羲《吾悔集》一:“自公六亡,每况愈下。”


主谓 况,比较。愈,越,更加。原为“每下愈况”。语出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庄子曰:‘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。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,每下愈况。’”意为估量猪之肥瘦,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。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,越能看出“道”的真实情况。后多作“每况愈下”,指情况越来越坏。钱钟书《围城》3:“斜川客观地批判说:‘……老一辈一天少似一天,人才好像~。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比喻形势状态的变化方面。→江河日下 一落千丈 ↔日新月异渐入佳境 步步高升 欣欣向荣。也作“每下愈况”。


每况愈下”表示越来越坏之意。

“下”,下等、低下,引申为差、坏。

“愈”,越来越。

那么,“况”呢? 是否为 “情况”或 “状况”之义呢?

“况”,此处义为 “更加”,程度副词。 《国语·晋语》: “以众故,不敢爱亲,众况厚之。”韦昭注: “言以众故杀君除民害,众益以为厚。”“众况厚之”犹谓 “众益厚之”,况: 益,更加。

因此,“每况愈下”,说的是 “情况 ( 状况) 每每更加越来越差( 坏) ”。双重强调。当然,语言中人们不会把 “更加”与 “越来越”连用,只用一个就够了。

每况愈下”由 “每下愈况”转变而来,意思是说,每往下说,就越能比照说明。 “况”在此亦不作 “情况”或 “状况”讲,而是“比况”、“比照”之义。此语出自 《庄子·知北游》。旧时曾有某文化名人把 “每况愈下”说成了 “每下愈况”,一时传为笑谈。此二语实亦易混,唯明其义方不误之。


【词语每况愈下】  成语:每况愈下汉语词典:每况愈下

猜你喜欢

  • 子阳跃马

    源见“公孙跃马”。公孙述,字子阳。谓恃险称王。清王士禛《龙门阁》诗:“子阳昔跃马,妖梦成佁儗。”

  • 击壶歌

    同“唾壶击缺”。元王逢《塞上曲》之一:“将军提剑舞,烈士击壶歌。”【词语击壶歌】   汉语大词典:击壶歌

  • 支遁

    源见“支遁买山”。称誉高僧。唐李白《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》诗:“今日逢支遁,高谈出有无。”

  • 东王公

    传说中的东华帝君为神仙的领袖,叫做东王公。与西王母并称。西王母领女仙,东王公领男仙。托名汉东方朔《神异经.东荒经》:“东荒山中有大石室,东王公居焉,长一丈,头发皓白,人形鸟面而虎尾。载一黑熊,左右顾望

  • 美人虹

    《尔雅.释天》:“䗖?谓之雩。䗖?,虹也。”晋.郭璞注:“俗名为美人虹,江东呼雩。”南朝宋.刘敬叔《异苑》卷一:“古语有之曰,古者有夫妻,荒年食菜而死,俱化成青绛,故俗呼美人虹。”汉.刘熙《释名.释天

  • 鸿陆

    源见“鸿渐”。指高位。北周庾信《小园赋》:“不雪雁门之踦,先念鸿陆之远。”《全唐文》卷九九四《珍州荣德县丞梁君墓志铭》:“鸿陆初渐,龙门早升。”《诗.豳风.九罭》:“鸿飞遵陆,公归不复,于女信宿。”毛

  • 古道西风瘦马

    古道:古老的道路。西风:指秋风。 在秋风里乘着瘦马沿着古老的道路行进。 形容秋日旅途的凄清。语出元.马致远《天净沙.秋思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元

  • 奋矜

    自我夸耀。《荀子.正名》:“有兼听之明,而无奋矜之容,有兼覆之厚,而无伐德之色。”兼听:虚心倾听各方意见。兼覆:广为覆盖,此指美德广大。伐德:自夸美德。【词语奋矜】   汉语大词典:奋矜

  • 刀头飞镜

    源见“大刀头”。谓盼望其还归团圆。清王夫之《石板滩中秋无月奉怀家兄》诗:“刀头飞镜终无准,今夕何年倍惘然。”

  • 失箸人

    源见“失箸”。指受惊的人。宋苏轼《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》诗:“山头只作婴儿看,无限人间失箸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