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竹叶舟

竹叶舟

唐.李玫《异闻实录.竹叶舟》:“陈季卿者,江南人,举进士至长安,十年不归。一日,于青龙寺访僧不值,憩于大阁。有终南山翁亦候僧,偶坐久之。壁间有寰瀛图,季卿寻江南路,太息曰:‘得此径归,不悔无成。’翁曰:‘此何难。’乃折阶前竹叶置图上渭水中,谓陈曰:‘注目于此,如愿矣。’季卿熟视,即渭水波涛汹汹,涌一舟甚大,恍然登舟,其去极速……至家,兄弟妻子迎见甚喜,信宿(注:连宿两夜)谓其妻曰:‘我试已逼,不可久留。’乃复进棹……复至渭水,径趋青龙寺。山翁尚拥褐而坐。……”

唐陈季卿应试长安十年不归,忽起思乡之念。旁有一老翁,居然化竹叶成舟,使之登乘,循渭水返里与家人团聚。待返回寺时,老翁尚拥褐而坐。此俨然黄粱一梦。后因用为异乡思归的典故。

宋.范成大《重送伯卿》诗:“故人竹叶舟,岁晚梦飘泊。”元.范子安《竹叶舟》杂剧,即专演此事。


【典源】 唐·李玫《异闻实录》“陈季卿者,江南人,举进士至长安,十年不归。一日于青龙寺访僧不值,憩于大阁,有终南山翁亦候僧,偶坐久之,壁间有寰瀛图,季卿寻江南路,太息曰:‘得此归,不悔无成。’翁曰:‘此何难!’乃折阶前竹叶置图上渭水中,谓陈曰:‘注目于此,如愿矣。’季卿熟视,即渭水波涛淘淘,涌一舟甚大,恍然登舟,其去极速……逾旬至家,兄弟妻子迎见甚喜。信宿,谓其妻曰:‘我试期已逼,不可久留。’乃复进棹,又作诗别其妻云:‘酒至添愁饮,诗成和泪吟。’飘然而去,家人辈皆惊为鬼物矣。倏忽复至渭水,经趋青龙寺,山翁尚拥褐而坐,犹未归。”

【今译】 陈季卿是江南人,在长安考进士,十年未回家。一次至青龙寺访僧人,见寺中阁上有寰瀛图,他找见其中的江南路说:“能够回家,也不后悔考不中了。”旁边坐一终南山老翁说:“这有什么难的!”折下阶前一竹叶放在图上的渭水中,对陈说:“专心看着它,就会如愿。”陈注视,见水中涌出一舟,自己登舟,行驶极快,一下子便回到家中,妻子兄弟相见都非常欢喜。住了两宿,陈又告别家人,乘原舟回来,至青龙寺,见那山翁还未归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人思家、思友的心情。

【典形】 陈卿竹叶船、屏上船、竹叶舟。

【示例】

〔陈卿竹叶船〕 宋·范成大《周畏知司直得湖南帅》:“暂来忽去都如梦,疑是陈卿竹叶船。”

〔屏上船〕 明·杨慎《点绛唇》:“难缩壶中地,休寻屏上船。”

〔竹叶舟〕 宋·朱淑真《闷书》:“一痕心寄银屏上,不见人来竹叶舟。”


【词语竹叶舟】   汉语词典:竹叶舟

猜你喜欢

  • 唇辅相连

    同“唇亡齿寒”。清蒋士铨《桂林霜.幕议》:“此诚不足患,却是吴三桂坐拥雄藩,将来必倡大乱,广西唇辅相连,但恐封疆延祸矣。”主谓 比喻关系密切,互相依存。语出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”

  • 铜台瓦

    同“铜雀瓦”。清陈维崧《还京乐.万红友为香奁诗三十首用填此阕寄跋卷尾》词:“恰翠承朱亚,澄心纸镇铜台瓦。”【词语铜台瓦】   汉语大词典:铜台瓦

  • 师旷之聪

    参见:子野之聪

  • 丰城气

    同“丰城剑气”。唐杨炯《和刘长史答十九兄》:“宝剑丰城气,明珠魏国珍。”

  • 鸱夷舸

    源见“范蠡扁舟”。借指乘以遁隐的船。明高启《太湖》诗:“欲寻鸱夷舸,不顾涉险戒。”

  • 去梯言

    东汉刘表子琦,不容于后母。他问计于诸葛亮,亮不肯说。两人共登楼后,他命令去梯,对亮说:“今日上不至天,下不至地,言出子口,而入吾耳,可以言未?”亮劝他出居外地。事见《后汉书.刘表传》。后因指极其机密的

  • 律风

    《汉书.律历志上》:“至治之世,天地之气合以生风;天地之风气正,十二律正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律得风气而成声,风和乃律调也。”后因以“律风”指和风。《乐府诗集.郊庙歌辞五》:“烂云普洽,律风无外。”

  • 去甚去泰

    甚、泰:都是过分的意思。谓做事不能太过分。《老子》二九章:“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《韩非子.扬权》:“故去甚去泰,身乃无害。”唐.姚元崇《口箴》:“惟静惟默,澄神之极;去甚去泰,居物之外。”亦作

  • 赍盗粮,借贼兵

    其他送给盗贼粮食和兵器。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,做了危害自己人的事情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非其人而教之,~也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指处事失当方面。 →是非不分 ↔敌我分明。也作“赍粮藉寇”、“借寇兵

  • 殊方同致

    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目的。《隋书·儒林传序》: “北学深芜,穷其枝叶,考其终始,要其会归,其立身成名,殊方同致矣。” 参见:○同归殊途见“殊途同归”。《隋书·儒林传序》:“大抵南人约简,得其英华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