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胸有成竹

胸有成竹

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即逝矣。”后以“胸有成竹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一〇五回:“但是看承辉的神情,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。”峻青《海啸》三章:“老宫相信,这件事,大老姜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,而且已经胸有成竹。”


主谓 成,现成的,完整的。画竹子,心中先有竹子的形象。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,拿定了主意。语本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宋·晁补之《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》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”高和《越轨诉讼》:“他早已~,相信凭他的职权和头脑,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。”△常用于形容心中早有成熟的主意。→心中有数 ↔心中无数 不知所措 心无成竹。也作“成竹在胸”。


【典源】 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

【今译】 宋代苏轼评论擅长画竹的文同 (字与可) 的画时说,画竹之前,必须胸中先有竹子的形象,要拿起笔仔细揣摩,想清要画的东西,灵感激发,迅速挥毫,一气呵成,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。这种灵感要立即抓住,否则稍纵即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,有成熟的办法或主张。

【典形】 腹笋、胸有成竹、胸有竹、已成之竹。

【示例】

〔腹笋〕 明·李东阳 《寿琼山丘先生》:“饱经夸腹笋,忧国见眉颦。”

〔胸有成竹〕 宋·晁补之《赠文潜甥杨克》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”

〔胸有竹〕 清·刘献廷《代寿浙抚李公》:“代交胸有竹,草檄笔如椽。”

〔已成之竹〕 清·孔尚任 《桃花扇》:“胸有已成之竹,山无难劈之柴。”


【词语胸有成竹】  成语:胸有成竹汉语词典:胸有成竹

猜你喜欢

  • 休道太原师

    《国语.周语上》:“宣王既丧南国之师,乃料民于太原。”三国吴.韦昭注:“料,数也。”周宣王与姜戎氏作战,他的南国之师被击溃后,曾在太原计点整顿兵士。“太原师”当指此。后用为咏叹战败之典。唐.杜牧《今皇

  • 摺胁折齿

    源见“溺篑”。指受欺遭辱。汉邹阳《狱中上书自明》:“范雎摺胁折齿于魏,卒为应侯。”

  • 康猧乱局

    唐.段成式《酉阳杂俎.忠志》:“上(唐玄宗李隆基)夏日尝与亲王碁(同棋,下棋的意思)……贵妃立于局前观之,上数枰子将输,贵妃放康国(唐时西域城国名)?子(猧,音wō小狗叫猧)于坐侧,猧子乃上局,局子乱

  • 曲士

    僻处一隅,见闻寡陋的乡曲之士。《庄子.秋水》:“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”陆德明《释文》引:“曲士,乡曲之士也。”《文选.左思.吴都赋》:“龌龊而算,固亦曲士之所叹也。”刘渊林注:“曲谓僻也,言

  • 刘白堕

    源见“白堕酒”。代指美酒。清陈维崧《忆江南.岁暮杂忆》词之二:“猿臂醉擎刘白堕,莺喉娇唱《小秦王》。”【词语刘白堕】   汉语大词典:刘白堕

  • 髀肉重生

    同“髀肉复生”。王鼎《赠人菊》诗之三:“英雄潦倒知多少,髀肉重生志未灰。”

  • 杵臼梁鸿

    源见“梁鸿赁庑”。指居贫赁屋而住,劳作而食的贤士。清孙默《舟泊富春》诗:“风尘孙楚难为客,杵臼梁鸿好著书。”

  • 再起东山谢

    源见“东山再起”。喻重新起用致仕之臣。清吴雯《放歌寄赵秋谷太史》:“他时再起东山 谢,方知尔可付苍生。”

  • 芦中

    源见“芦中人”。泛指亡匿之处。清全祖望《周布衣传》:“一日遇华亭 徐副院孚远于芦中,与之偕归。”

  • 仲蔚蒿莱

    同“仲蔚蓬蒿”。清吴伟业《沁园春.云间张青琱从中州南还索调寿母》词:“念高堂老母,桓釐志行;穷途游子,仲蔚蒿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