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言犹在耳

言犹在耳

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,人们还清楚记得,但目前所做所为,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。公元前621年,晋襄公死去。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,欲立长君,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。为此,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中哭闹说:“先君和太子有何罪过,你们撇开嫡子不立,反而到国外去找国君。你们怎么处理这个太子?”出朝后,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里向赵叩头说:“先君死前,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,说这个孩子成才便感谢您,不成才便怨恨您。现今先君虽已去世,可是言犹在耳,为什么就把他抛弃了呢?赵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这样无休止的哭闹,又怕人们起来反对自己。只好改变原来决定,立夷皋为国君,就是后来的晋灵公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‘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,曰:‘先君何罪?其嗣亦何罪?舍适嗣不立,而求外君,将焉置此?’出朝,则抱以适赵氏,顿首于宣子,曰:‘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,曰:‘此子也才,吾受子之赐;不才,吾唯子之怨。’今君虽终,言犹在耳,而弃之,若何?’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,且畏逼,乃背先蔑而立灵公,以御秦师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至今梁益之民,咨述亮者,言犹在耳。”


主谓 犹,还。说过的话还在耳边。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。或话刚说过,时间不长。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今君虽终,~。”唐·骆宾王《代李敬业讨武氏檄》:“公等或居汉地,或叶周亲,或膺重寄于话言,或受顾命于宣室,~,忠岂忘心?”△多用以指责他人说话不算数。→记忆犹新↔过耳之言


【词语言犹在耳】  成语:言犹在耳汉语词典:言犹在耳

猜你喜欢

  • 牛耳

    源见“执牛耳”。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。宋文天祥《二月六日海上战向南恸哭》诗:“身为大臣义当死,城下师盟愧牛耳。”清冯桂芬《洪鼎邮程诗思图》:“洪君清才出吾党,文社俨推牛耳长。”【词语牛耳】   

  • 扶东倒西

    宋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一《中兴至今日人物上》:“张魏公(浚)才极短,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,扶得东边,倒了西边;知得这里,忘了那里。”喻自己无主见,随人意转移。并列 东边扶起,倒向西边。比喻人没有主

  • 上下之手

    同“上下其手”。清蒲松龄《诈欺官司取财》:“威假虎狐,肆其上下之手;眠同猫鼠,酿为表里之奸。”

  • 素昧平生

    彼此向来不相识。清代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七回:“先生素昧平生,寒门不敢当此大礼。”又,第二十五回:“我为甚么把眼前姻缘,双手送给个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张金凤。”述宾 从夹不相识,一向不了解。语本南朝宋

  • 双成

    旧题东汉.班固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,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云笙……”(据《五朝小说大观》本)神话传说,西王母有一侍女名叫董双成,极善吹笙。后用为咏侍女或咏仙女之典。唐.宋若华

  • 玄真

    同“玄真子”。宋叶梦得《八声甘州》词:“问浮家泛宅,自玄真、去后有谁来?”清曹寅《渔湾》诗:“玄真倘来游,留此待晨晞。”【词语玄真】   汉语大词典:玄真

  • 竹林

    《晋书.阮籍传》附《阮咸传》:“咸任达不拘,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,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。”晋代参加竹林游乐的“七贤”之中,有阮籍、阮咸叔侄二人,故以“竹林”常用为咏叔侄关系之典。唐.綦毋潜《送郑务拜伯父》

  • 毋多酌我

    源见“次公狂”。表示刚直不阿的气度秉性。宋刘辰翁《莺啼序.感怀》词:“休休莫莫,毋多酌我,我狂最喜高歌去,但高歌、不是番腔底。”

  • 鸿飞冥冥,弋人何篡

    鸿:鸿雁。冥冥:高远。弋( ㄧˋ yì )人:猎人。篡:非法夺取。 大雁飞向远空,猎人怎能获得。 旧时比喻隐者远走高飞,全身避害。语出汉.扬雄《法言.问明》:“鸿飞冥冥,弋人何篡焉。”唐.梁肃《

  • 文君送酒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美称送酒女郎。北周庾信《春赋》:“绿珠捧琴至,文君送酒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