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辛毗引裾

辛毗引裾

源见“牵裾”。指三国 魏直臣辛毗敢于强谏君王事。唐李瀚蒙求》:“樊哙排闼,辛毗引裾。”


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辛毗传》:“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。时连蝗民饥,群司以为不可,而帝意甚盛。毗与朝臣俱求见,帝知其欲谏,作色以见之,皆莫敢言。毗曰:‘陛下欲徙士家,其计安出?’帝曰:‘卿谓我徙之非邪?’毗曰:‘诚以为非也。’帝曰:‘吾不与卿共议也。’毗曰:‘陛下不以臣不肖,置之左右,厕之谋议之官,安得不与臣议邪! 臣所言非私也,乃社稷之虑也,安得怒臣!’帝不答,起入内; 毗随而引其裾,帝遂奋衣不还,良久乃出,曰:‘佐治,卿持我何太急邪?’毗曰:‘今徙,既失民心,又无以食也。’帝遂徙其半。”

【今译】 三国时魏文帝打算将冀州士家十万户迁到河南,当时连年灾荒,百姓饥馑,群臣皆以为不可行,而文帝迁意甚坚。辛毗 (字佐治) 与大臣们一起求见,文帝知他们欲谏止此事,满脸怒气,大家都不敢进言,只有辛毗直陈是非利害。文帝怒不作答,起身入内室,辛毗紧随其后拉住文帝的衣襟,文帝甩开,许久才出,问辛毗:“你为何那么急迫地拉我?”辛毗说:“现在迁徙士民,既失民心,也没粮食可吃啊。”于是文帝改变主意,只迁徙一半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直臣进谏。

【典形】 牵裾、切谏辛毗、辛裾。

【示例】

〔牵裾〕 唐·杜甫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》:“牵裾惊魏帝,投阁为刘歆。”

〔切谏辛毗〕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理冤多定国,切谏甚辛毗。”

〔辛裾〕 元·顾德润《骂玉郎过感皇恩·述怀》:“常怀卞玉,敢引辛裾,羞归去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鲁叟乘桴

    同“孔子思浮海”。宋苏轼《夜渡海》诗:“空馀鲁叟乘桴意,粗识轩辕奏乐声。”

  • 虎啸

    《易.乾》: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”孔颖达疏:“虎是威猛之兽,风是震动之气,此亦是同类相感。故虎啸则谷风生,是风从虎也。”比喻英杰得时奋起,四方风从,如风虎相感。汉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虎啸而谷风冽,龙

  • 牛心熟

    《世说新语.伏侈》:“王君夫(愷)有牛,名‘八百里駮’(bó),常莹其蹄角。王武子(济)语君夫:‘我射不如卿,今指赌卿牛,以千万对之。’君夫即恃手快,且谓骏物无有杀理,便相然可。令武子先射,武子一起便

  • 埋羹

    羹(gēng更):带汁的肉。南朝梁傅昭字茂远,灵州(今宁夏省灵武一带)人。在齐官至尚书左丞。入梁,累迁散骑常侍、金紫光禄大夫。傅昭在职期间,以清静从政。在朝,从不请托、拜见,不招门生,终日端坐以书籍为

  • 褚令种蔬

    《陈书.褚玠传》:“除戎昭将军、山阴令。……在任岁余,守禄俸而已。去官之日,不堪自致,因留县境种疏菜以自给。”褚玠虽为官,但离任之后,无法生活,只得种菜自养。后以此咏为官清廉生活穷困之典。宋.陆游《剑

  • 扫门

    《史记.齐悼惠王世家》:“魏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。及魏勃少时,欲求见齐相曹参,家贫无以自通,乃常早夜埽(通扫)齐相舍人(舍人,古代官名,战国及汉朝初年王公贵官都有舍人。据颜师古注《汉书》说,舍人是亲近

  • 五车经典

    同“五车书”。元 董君瑞《哨遍.硬谒》套曲:“五车经典,七步文章,到处难兴贬,半纸虚名薄宦。”

  • 瓮头吏部

    同“瓮间吏部”。宋 辛疾弃《玉楼春.客有游山者》词:“也应竹里著行厨,已向瓮头防吏部。”

  • 伤蛇意

    同“灵蛇衔珠”。唐张说《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》诗:“今日伤蛇意,衔珠遂阙如。”

  • 乌白马角

    同“乌头白,马生角”。南朝 宋鲍照《代白纻舞歌辞》之四:“思君厚德委如山,洁诚洗志期暮年,乌白马角宁足言!”并列 乌鸦变白,马头长角。比喻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。语本《史记·刺客列传赞》:“太史公曰:‘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