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阳关三叠

阳关三叠

古曲调名,又叫《渭城曲》。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一首送别诗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渭城朝雨浥浥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饮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后来入乐府,以为送别曲,反复诵唱,谓之“阳关三叠”。

宋.苏轼在《东坡志林》卷七中,对“三叠”作过考证:“旧时‘阳关三叠’,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。若通一首言之,又是四叠,皆非是。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,则丛然无复节奏。余在密州,文勋长官以事至密,自云得古本‘阳关’:每句皆再唱,而第一句不叠,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。及在黄州,偶得乐天(白居易)《对酒》诗云:‘相逢且莫推辞醉,听唱阳关第四声。’注云:‘第四声,劝君更饮一杯酒。’以此验之,若一句再叠,则此句为第五声,今为第四声,则第一句不叠审矣。”后因以“阳关三叠”用为指称送别名曲的典故。

宋.苏轼《和孔密州五绝.见邸家园留题》诗:“阳关三叠君须秘,除却胶西不解歌。”


主谓 古曲名,又称《渭城曲》。因唐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“渭城朝雨浥清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而得名。入乐府,以为送别之曲,反复咏唱,遂称“阳关三叠”。后亦比喻离别。宋·苏轼《仇池笔记·阳关三叠》:“旧传《阳关三叠》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……有文勋者,得古本《阳关》,每句皆再唱,而第一句不叠,乃知唐本三叠如此。”△用于送别。也作“三叠阳关”。


【典源】 唐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《三辅黄图》卷六:“霸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。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”

【今译】 古代长安东有灞水,水上有灞桥。古代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。唐代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是一首送别名作。诗中说:“渭城晨雨洒湿路面,尘土不扬,雨后客舍周围的柳树青青葱葱。劝您再饮一杯酒,就要离别了,西出阳关难逢故人。”此诗被教坊谱入乐府,称作“渭城曲”或“阳关曲”,因演唱时反复咏唱,故又称“阳关三叠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送别之情。

【典形】 灞桥怨别、唱渭城、唱阳关、泣渭城、四叠阳关、渭城诗、渭城朝雨、西出阳关、阳关曲、阳关三叠、阳关无限叠、阳关一杯酒、千万遍阳关、灞陵回首、灞桥烟柳、渭城风雨、阳关西出、三叠阳关、一曲阳关、渭城歌、渭城柳、听阳关、折柳声。

【示例】

〔灞桥怨别〕 宋·高观国《解连环·柳》:“依依灞桥怨别。正千丝万绪,难禁愁绝。”

〔唱渭城〕 宋·范成大《咏河市歌者》:“岂是从容唱渭城,个中当有不平鸣。”

〔唱阳关〕 唐·李商隐《赠歌妓》:“红绽樱桃含白雪,断扬声里唱阳关。”

〔泣渭城〕 宋·苏辙《李公麟阳关图》之二:“不堪未别一杯酒,长听佳人泣渭城。”

〔四叠阳关〕 宋·李清照 《蝶恋花》:“泪湿罗衣脂粉满,四叠阳关,唱到千千遍。”

〔渭城诗〕 金·元好问《江神子·观别》:“旗亭谁唱渭城诗?酒盈卮,两相思。”

〔渭城朝雨〕 金·元好问《送端甫西行》:“渭城朝雨三年别,平地青云万里程。”

〔西出阳关〕 宋·张炎《摸鱼子·别处梅》:“叹西出阳关,故人何处,愁在渭城柳。”

〔阳关曲〕 宋·李珏《击梧桐·别西湖社友》:“怕听阳关曲,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。”

〔阳关三叠〕 宋·苏轼《和孔密州五绝》:“阳关三叠君须秘,除却胶西不解歌。”


【词语阳关三叠】  成语:阳关三叠汉语词典:阳关三叠

猜你喜欢

  • 蛇无头不行

    比喻结党横行的人,没有元凶就作不起恶来。参见“雀儿参政”条。【词语蛇无头不行】  成语:蛇无头不行汉语大词典:蛇无头不行

  • 金鸡肆赦

    同“金鸡放赦”。清宋琬《寄潮州太守尚木宗兄》诗之二:“诏下金鸡肆赦初,开函惊见岭南书。”【词语金鸡肆赦】   汉语大词典:金鸡肆赦

  • 磨盾鼻

    《北史.荀济传》:“济初与梁武帝布衣交,知梁武当王,然负气不服,谓人曰:‘会楯上磨墨作檄文。’”本谓行军作战时在盾上磨墨写檄文,后用为文思敏捷的典故。宋刘克庄《满江红.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》词:“磨盾

  • 插柰花

    源见“簪白柰”。指皇后逝世。唐窦叔向《贞懿皇后挽歌》:“命妇羞蘋叶,都人插柰花。”

  • 榆景

    源见“桑榆”。比喻晚年。唐孟郊《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》诗:“兰交早已谢,榆景徒相迫。”明朱鼎《玉镜台记.闺思》:“保佑我姑嫜鹤算童颜,松柏南山,榆景身康健。”【词语榆景】   汉语大

  • 使鬼钱

    源见“钱可通神”。对钱财的蔑称。宋黄庭坚《次韵胡彦明同年羁旅京师寄李子飞》:“原无马上封侯骨,安用人间使鬼钱?”【词语使鬼钱】   汉语大词典:使鬼钱

  • 抱膝吟

    《三国志》卷五十三《蜀书.诸葛亮传》: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。……”南朝.宋.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(诸葛亮)每晨夜从容,常抱膝长啸。”抱膝吟咏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抒发思情的一种习惯动作。后用作喻

  • 豆剖瓜分

    《晋书.地理志.总叙》:“时逢稽侵,道接陵夷,平王东迁,星离豆剖,当涂驭寓,瓜分鼎立。”后以“豆剖瓜分”喻国土分裂,破碎支离之意。《宋史》卷二九三《王禹偁传》上疏:“自五季乱离,各据城垒,豆分瓜剖,七

  • 朱衣点额

    同“朱衣点头”。《警世通言.老门生三世报恩》:“〔鲜于同〕年年科举,岁岁观场,不能得朱衣点额,黄榜标名。”见“朱衣点头”。《警世通言》卷18:“(鲜于同)年年科学,岁岁观场,不能得~,黄榜标名。”【词

  • 管宁坐穿

    晋.皇甫谧《高士传》下:“管宁字幼安,北海朱虚人也。灵帝末,以中国方乱,乃与其友邴原,涉海依辽东太守,公孙度虚馆礼之。其后,中国少安,人多南归,唯宁不还。黄初中,华歆荐宁。宁知公孙度必乱,乃因征辞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