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阳春白雪

阳春白雪

宋玉《对楚王问》(见梁萧统《文选》)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(跟着合唱)者数千人;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阳春白雪,是战国时楚国的歌曲名称,属于雅乐,多为上层士大夫阶级所欣赏。宋玉听到楚王对他发出责问时,用“曲高弥寡”的道理,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,不同于流俗,因此就得不到大家赏识。后因以“阳春白雪”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。

文选》晋.张景阳(协)《杂诗》之五:“《阳春》无和者,《巴人》皆下节。”

唐.李白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诗:“巴人谁肯和阳春,楚地犹来贱奇璞。”

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:“就算你的是‘阳春白雪’吧,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,群众还是在那里唱‘下里巴人’,那末,你不去提高它,只顾骂人,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。现在是‘阳春白雪’和‘下里巴人’统一的问题,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。”


并列 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都是战国时楚地高雅艰深的曲调。后泛指高雅不凡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,有时也形容才能出众。语出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其为~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。”宋·辛弃疾《满庭芳·游豫章东湖再用韵》词:“~,清唱古今稀。”杨链《龙膏记》9出:“当年子建应无逊,~谁能并。”△多着重于不被多数人理解或接受。↔下里巴人。 也作“白雪阳春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文选·宋玉〈对楚王问〉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 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、国中属而和 (he) 者数千人; 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 其为 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 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 (zhi)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有人在楚国郢都的市上唱歌,开始唱 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时,城中随之唱和的有几千人; 当唱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时,随之唱和的还有几百人; 唱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时,随之唱和的不过几十人; 当歌者唱出最难的曲调,抑扬婉转、变化奇妙时,随之唱和的只有几个人了。这说明曲调越高雅,能够应和的人越少。

【释义】 后以“阳春白雪”等指格调高雅,超凡脱俗的作品或人才; 以“下里巴人”等指通俗平凡的作品或人物; 以“曲高和寡”等指高深的作品或人的言行不为世人理解。

【典形】 巴歌、巴曲、巴人调、白雪、白雪唱、白雪调高、白雪声名、白雪阳春、惭巴、楚客歌、楚雪、歌雪、歌郢、寡和、和巴、和寡、荆人白雪歌、名高白雪、篇章欺白雪、曲高和寡、容巴、思郢、雪唱、阳春、阳春白雪、阳春一曲、阳阿、郢唱、郢歌、郢曲、郢雪、郢中白雪、郢中唱、奏巴人、高歌空郢市、俚曲无白雪、宋玉歌阳春、巴曲和清商、楚雪高张、楚客歌雪、酣歌郢雪、唱高和寡、绕雪追歌、郢歌白雪、阳春相和、阳春和寡、白雪屡传、白雪和高、一曲阳春、歌白雪、郢中歌、郢中儿、和阳春、发阳春、阳春才。

【示例】

〔巴歌〕 唐·薛涛《酬文使君》:“今日谢庭飞白雪,巴歌不复旧阳春。”

〔巴曲〕 唐·杨巨源《早朝》:“圣道逍遥更何事,愿将巴曲赞康哉。”

〔巴人调〕 元 · 陈基 《题玉山草堂》:“竹枝已听巴人调,桂树仍闻楚客歌。”

〔白雪〕 唐·高适《睢阳酬别畅大判官》:“高才擅白雪,逸翰怀青霄。”

〔白雪调高〕 唐·武元衡《荆帅》:“白雪调高歌不得,美人南国翠娥愁。”

〔白雪声名〕 清·孔尚任 《桃花扇》:“黄金肝胆,指顾中原; 白雪声名,驱驰上国。”

〔白雪阳春〕 元·曾瑞《喜春来·阅世》:“佳章软语醒时和,白雪阳春醉后歌。”

〔惭巴〕 唐·李商隐《喜雪》:“联辞追许谢,和曲本惭巴。”

〔楚客歌〕 清·程先贞 《还山春事》:“青萍久废吴王剑,白雪犹存楚客歌。”

〔楚雪〕 明 · 袁宏道 《集沈青平斋》:“丽歌飞楚雪,方语杂吴都。”

〔歌雪〕 宋·洪��《永遇乐·送春》:“歌雪徘徊,梦云溶曳,欲劝春住。”

〔歌郢〕 清·黄景仁《乙未除夕前五日》:“贱子工谈俳,群公任歌郢。”

〔寡和〕 晋·陆机《演连珠》之二十三:“是以南荆有寡和之歌,东野有不释之辩。”

〔和巴〕 明·李东阳《谢于乔庶子二亲寿诗》:“道阻遥思越,辞荒强和巴。”

〔和寡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刘景文赠傅羲秀才》:“幼眇文章宜和寡,峥嵘肝肺亦交难。”

〔荆人白雪歌〕 唐·刘禹锡《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》:“一奏荆人白雪歌,如闻洛客扶风坞。”

〔名高白雪〕 五代·欧阳炯《花间集序》:“名高白雪,声声而自合鸾歌; 响遏青云,字字而偏谐凤律。”

〔篇章欺白雪〕 唐·罗隐《寄前户部陆郎中》:“近日篇章欺白雪,早年词赋得黄金。”

〔曲高和寡〕 清·黄景仁《武昌杂诗》:“谁信曲高真和寡,至今延露总难闻。”

〔容巴〕 宋·刘筠《属疾》:“逍遥成雅咏,属和肯容巴。”

〔思郢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》:“曲无和者应思郢,论少卑之且借秦。”

〔雪唱〕 唐·孟郊《送崔爽之湖南》:“雪唱与谁和,俗情多不通。”

〔阳春〕 唐·骆宾王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:“不惜劳歌尽,谁为听阳春。”

〔阳春白雪〕 唐·张祜《董家笛》:“一夜梅花笛里飞,阳春白雪复辉辉。”

〔阳春一曲〕 唐·岑参《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:“独有凤凰池上客,阳春一曲和皆难。”

〔阳阿〕 宋·范成大《次韵章秀才北城新圃》:“清江韵新引,清绝胜阳阿。”

〔郢唱〕 唐·骆宾王《上兖州刺史启》:“是知窃混吹于齐竽,滥飞声于郢唱。”

〔郢歌〕 宋·朱淑真《对雪一律》:“纷纷瑞雪压山河,特出新奇和郢歌。”

〔郢曲〕 南朝宋·鲍照《玩月城西门廨中》:“蜀琴抽白雪,郢曲发阳春。”

〔郢雪〕 元·燕公楠《摸鱼儿》:“且细酌盱泉,酣歌郢雪,风致美无度。”

〔郢中白雪〕 唐·李白《白纻辞》:“郢中白雪且莫吟,子夜吴歌动君心。”

〔郢中唱〕唐·孟郊《赠姚怤别》:“闻君郢中唱,始觉知音难。”

〔奏巴人〕 唐·骆宾王《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》:“雅曲终难和,徒自奏巴人。”


【词语阳春白雪】  成语:阳春白雪汉语词典:阳春白雪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客不烦二主

    烦:烦劳。 一位客人不麻烦两家主人。 常用作认定同一个人打交道时所说的客套语。语出《续传灯录.二八.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》:“一鹤不栖双木,一客不烦两家。”后多引作〔一客不烦二主〕。《水浒全传》二

  • 灵明

    源见“羲和驭日”。羲和的别称。汉 焦赣《易林.噬嗑之鼎》:“三足孤乌,灵明为御。”【词语灵明】   汉语大词典:灵明

  • 虞歌诀别

    见“霸王别姬”。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……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 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

  • 掷果潘安

    源见“潘安貌”。比喻钟情的美男子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三本二折:“看你个离魂倩女,怎发付掷果潘安?”述宾 比喻俊美男子,或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之情。语本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潘岳妙有姿容,好

  • 东堂老

    东堂老是元.秦简夫所著杂剧《东堂老劝破家子弟》(简名为《东堂老》)中的主要人物。他名叫李实,为人正直,受富人赵国器生前嘱托管教其子扬州奴浪子回头,重振家业。此剧影响较大,因此“东堂老”成了老实敦厚、劝

  • 檀卿沐猴

    《汉书.盖宽饶传》:“平恩侯许伯入第,丞相、御史、将军、中二千石皆贺,……酒酣乐作,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,为沐猴与狗斗,坐皆大笑。……”汉宣帝朝,平恩侯府第落成,群臣祝贺,长信少府檀长卿曾为猕猴舞献媚取

  • 残兵鹤唳

    源见“风声鹤唳”。形容败兵惊惧奔逃。唐刘禹锡《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》诗:“千里追戎首,三军许勇名。残兵疑鹤唳,空垒辨乌声。”

  • 凿井得铜奴得翁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七二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载:河南 平阴庞俭,三岁遭世乱失其父。长大后客居中凿井,得钱千余万,家道遂殷富。时作府吏,雇一老奴操持家务。在一次宴宾会上,母登堂,老奴遇见,谓厨下婢曰:“堂上母

  • 灞桥

    《三辅黄图.桥》:“灞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。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”又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卷下:“长安东灞陵(汉文帝墓陵)有桥,来迎去送,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,故人呼之销魂桥也。”因常以“灞桥

  • 鼴腹

    源见“偃鼠饮河”。比喻器量小或欲望有限。前蜀韦庄《〈又玄集〉序》:“自惭乎鼴腹易盈,非嗜其熊蹯独美。”【词语鼴腹】   汉语大词典:鼴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