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风声鹤唳

风声鹤唳

听到风吹声、鹤啼叫声都以为是追兵,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。公元383年,前秦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攻晋,在肥水一战大败。秦军不分昼夜狼狈逃跑。由于惊怕,听到风吹的声音,野鹤啼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追上来了。他们在草丛中奔逃,在露天中宿营,又饥又冻,死的人多达十分之七八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79《谢玄传》2082页:“决战肥水南。坚中流矢,临阵斩融,坚众奔溃……余众弃甲宵遁,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,草行露宿,重以饥冻,死者十七八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102回:“如此接连数月,闹的两府俱怕。从此风声鹤唳,草木皆妖。” 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》3回:“正在日日苦心研究这问题,忽然接到义和团的警报,风声鹤唳,全欧骚然。”


并列 听见风声和鹤叫声,都疑心是追兵。形容十分惊慌疑惧。语本《晋书·谢玄传》:“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。”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人们望望昨夜传来炮声的远方,望望雾气腾腾的山峦,有种~,草木皆兵的感觉。”※唳,不读作lèi。△多用于描写惊惧方面。→草木皆兵风兵草甲 杯弓蛇影 ↔安神定魄。也作“鹤唳风声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“ (苻)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,见部阵齐整,将士精锐,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,皆类人形,顾谓融曰:‘此亦勍(qing)敌也,何谓少乎?’怃然有惧色。……融于是麾军却阵,欲因其济水,覆而取之。军遂奔退,制之不可止。融驰骑略阵,马倒被杀,军遂大败。王师乘胜追击,至于青冈,死者相枕。坚为流矢所中,单骑遁还于淮北,……闻风声鹤唳,皆谓晋师之至。”

【今译】 东晋时,前秦主苻坚率大军号称百万进攻东晋,遭到晋将谢石、谢玄、 刘牢之等阻击, 苻坚、 苻融等登城观望晋军,见到阵容整齐,将士精锐,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,都以为是晋兵,有些惧怕。两军对阵于肥水,谢玄等请苻融后退,等晋军渡河后双方决战,苻融答应,意图等晋军刚上岸便发动进攻,但前秦军一后退便止不住,苻融驰马略阵指挥,因马被挤倒而被杀,全军大乱。晋军大举掩杀,苻坚受伤单骑跑回淮北。听到风响鹤鸣,都以为是晋军追杀来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惊慌疑惧,自相惊扰。

【典形】 八公草木、草木成兵、草木风、风鹤、风鹤惊心、风声鹤唳、鹤唳兵、江淮草木、唳鹤、闻鹤唳、疑鹤唳、草木为兵、山头鹤唳、八公山下、风鹤惊。

【示例】

〔八公草木〕 清·王顼龄《喜湖南诸路大捷》:“百粤风烟通马援,八公草木走苻坚。”

〔草木成兵〕 明·汤显祖《南柯梦记》:“江山看是堑,草木怕成兵。”

〔草木风〕 唐·村甫《洗兵马》:“三年笛里关山月,万国兵前草木风。”

〔风鹤〕 清·吴梅《翠楼吟·秦淮遇京华故人》:“湖山沦小劫,正风鹤长淮兵气。”

〔风鹤惊心〕 清·吴秉谦《过庐陵观战场有感》:“庐陵昔日建和门,风鹤惊心故垒存。”

〔风声鹤唳〕 宋·李刘《贺丞相明堂庆寿并册皇后启》:“风声鹤唳,不但平淮; 雪夜鹅鸣,更观擒蔡。”

〔鹤唳兵〕 清·唐孙华《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》:“腹书竞伏狐鸣火,手蔗频惊鹤唳兵。”

〔江淮草木〕 金·元好问 《水龙吟》:“江淮草木,中原狐兔 先声自远。”

〔唳鹤〕 清·张景祁《秋霁·基隆秋感》:“乍闻唳鹤,健儿罢唱从军乐。”

〔闻鹤唳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闻鹤唳而心惊,听胡笳而泪下。”

〔疑鹤唳〕 唐·刘禹锡《赠澧州高大夫》:“残兵疑鹤唳,空垒辨乌声。”


【词语风声鹤唳】  成语:风声鹤唳汉语词典:风声鹤唳

猜你喜欢

  • 谢生屐

    同“谢公屐”。宋姜夔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不问王郎五马,颇忆谢生双屐。”

  • 谢女雪诗

    源见“咏絮”。指才思高妙敏捷的吟咏诗篇。宋欧阳修《渔家傲》词:“谢女雪诗真绝唱。无比况,长堤柳絮飞来往。”

  • 野鹤立鸡群

    同“鹤立鸡群”。元耶律楚材《和景贤》之一:“节操鵷雏捐鼠饵,风神野鹤立鸡群。”

  • 玉楮

    《列子.说符》:“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,三年而成,锋杀茎柯,毫芒繁泽,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。此人遂以巧食宋国。子列子闻之,曰:‘使天地之生物,三年而成一叶,则物之有叶者寡矣。’”后因以“玉楮”指工

  • 枕中宝

    同“枕中鸿宝”。清袁枚《岳水轩烧丹图》诗:“览君图,觉君好,劝君珍秘枕中宝。”

  • 刺股

    汉.刘向集录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载:苏秦游说秦王,上书十次,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,他回到家中,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,他伤感之余,刻苦自励,“乃夜发书,陈箧(小箱子)数十,得《太公阴符》(“阴符”是太公兵法

  • 渊底武侯

    源见“卧龙”。借指龙王。宋张耒《仲夏》诗:“云间赵盾益可畏,渊底武侯方熟眠。”

  • 窃钩窃国

    盗窃小的要遭诛杀,盗窃大的反受爵赏。《庄子.胠箧》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,而仁义存焉。”成玄英疏:“钩者,腰带钩也。……今私窃钩带,必遭刑戳,公劫齐国,翻获诸侯。”后常用“窃钩者诛,窃

  • 燕颔虬须

    同“燕颔虎须”。唐白居易《赠李兵马使》诗:“江南别有楼船将,燕颔虬须不姓杨。”并列 形容相貌威武。唐·白居易《赠李兵马使》:“江南别有楼船将,~不姓杨。”△褒义。用以指武将、勇士。→獐头鼠目。也作“虎

  • 叔夜不堪

    源见“嵇康七不堪”。指才能不称。叔夜,嵇康字。元段成己《幽怀用梦庵张丈韵》之一:“百年过眼半羁旅,十日逢人九叹嗟。叔夜不堪长抱病,冯驩何苦久无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