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马援铜柱

马援铜柱

后汉书.马援传》:“峤南悉平。”唐李贤注引《广州记》:“援到交阯,立铜柱,为汉之极界也。”事又见《南史.夷貊上》。

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,封伏波将军。他在交阯立二铜柱,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。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。

唐.杜甫《渚将五首》其四:“回首扶桑铜柱标,冥冥气祲未全销。”

又《送容州中丞赴镇》:“莫教铜柱北,空说马将军。”李瀚《蒙求》:“伏波标柱,博望寻河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注引《广州记》 曰:“ (马) 援到交阯,立铜柱,为汉之极界也。” 《水经注·温水注》引《林邑记》曰:“建武十九年,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,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阯,在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,作为汉与南方外国的疆界标志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。

【典形】 伏波铜柱、汉将柱、汉柱、马援铜柱、马援柱、马柱、铜标、铜留铸柱、铜柱、铜柱标、铁柱成千古、云深铜柱、铜柱勋高、铜柱伏波。

【示例】

〔伏波铜柱〕 唐·李白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:“灿星辰而增辉,挂文字而不灭,虽汉家金茎,伏波铜柱,拟兹陋矣。”

〔汉将柱〕 明·陈子龙《送张孝廉游广州》:“应题汉将柱,独上武王台。”

〔汉柱〕 宋·范成大《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》:“摩挲汉柱怆分襟,邂逅吴船喜盍簪。”

〔马援铜柱〕 元·刘时中《雁儿落过得胜令·送别》:“马援标铜柱,班超指玉关。”

〔马柱〕 清·丘逢甲《寄兰史晓沧菽园》:“只见螺舟来海外,未容马柱表交南。”

〔铜标〕 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》:“将礼登坛,冠世英雄表。金汤生气象,回铜标。”

〔铜留铸柱〕 唐·李商隐《祭全义县伏波庙文》:“鸢泊启行,蛮溪请往。铜留铸柱,革誓裹尸。”

〔铜柱〕 唐·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》:“西距大秦,杂金行而孕气;南通交趾,枕铜柱以为邻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盍各

    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颜渊、季路侍。子曰:‘盍各言尔志?’”后以“盍各”指各抒其志。亦指志趣。南朝梁简文帝《答湘东王书》:“吾既拙于为文,不敢轻有掎摭,但以当世之作,历方古之才人,远则扬、马、曹、王,近

  • 哭竹

    同“哭笋”。鲁迅《坟.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况在将来,迷信破了,便没有哭竹、卧冰。”【词语哭竹】   汉语大词典:哭竹

  • 同袍

    《诗.秦风.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子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袍,长衣,像斗篷。古代军人行军时,日以当衣,夜以当被。后常以‘同袍’喻友爱之典。《文选》卷二九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锦衾遗洛浦,同

  • 平津牧豕

    同“公孙牧豕”。公孙弘封平津侯,故称。宋黄庭坚《次韵杨明叔见饯》诗:“平津善牧豕,佽飞能斩蛟。”

  •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   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,即自己所不喜欢的,不能强加于他人。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,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?孔子说,那就是恕啊!自己所不喜欢的,就不要强加于他人。【出典】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

  • 桃李成蹊

    蹊(xī希):小路。此典比喻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,因为开花和结有果实吸引人们前来,所以在树下很自然地被人们踩成一条小路。后以此典形容人品行高尚,自然受人仰慕;或比喻注重实际而不讲求虚名。司马迁撰写《史记

  • 门第乌衣

    源见“乌衣门第”。指门第高贵。清 丘逢甲《次易实甫观察即席韵》:“门第乌衣笑王 谢,文章蝉噪薄梁 陈。”

  • 腰常折

    同“腰恒折”。宋陈与义《元方用韵见寄》之二:“不辞彭泽腰常折,却得邯郸梦少留。”

  • 汉皇故人

    源见“羊裘钓”。指严光。因其与汉光武帝刘秀少年时同游学,故称。明唐寅《严滩》诗:“汉皇故人钓鱼矶,渔矶犹昔世人非。”

  • 餐毡

    源见“苏武节”。借指身居异地、含辛茹苦而心向朝廷的崇高气节。宋苏轼《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》之一:“自笑餐毡典属国,来看换酒谪仙人。”【词语餐毡】   汉语大词典:餐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