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黄帽

黄帽

汉朝时船夫习戴黄帽,称为黄头郎。邓通是西汉蜀郡南安(今四川乐山)人,汉文帝时,只是个头戴黄帽的船工。后因偶然机会得到文帝宠幸,多次获得重金赏赐。邓通官至上大夫。后以“黄帽”为咏船夫之典,亦用以指代佞幸之臣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93《佞幸传·邓通传》3722页:“邓通,蜀郡南安人也,以濯船(即“棹船”)为黄头郎。文帝尝梦欲上天,不能,有一黄头郎推上天,顾见其衣尻(kāo,臀部)带后穿。觉而之渐台,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,见邓通,其衣后穿,梦中所见也。召问其名姓,姓邓,名通。邓犹登也,文帝甚说(通“悦”),尊幸之,日日异。……于是文帝赏赐通钜万以十数,官至上大夫。”颜师古注曰:“濯船,能持濯行船也。土胜水,其色黄,故刺船之郎皆着黄帽,因号曰黄头郎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杜甫《奉酬寇十侍御赐见寄四韵复寄寇》:“南瞻按百越,黄帽待君偏。” 宋·苏轼《瑞鹧鸪》:“映山黄帽螭头舫,夹岸青烟鹊尾炉。” 宋·晁补之《满庭芳·次韵答季良》:“便思黄帽,同我老山颜。” 宋·周邦彦《蓦山溪》:“周郎逸兴,黄帽侵云水。” 宋·葛胜仲《水调歌头·下濑惊船驶》:“青鞋黄帽,此乐谁肯换千钟。” 宋·徐俯《浣溪沙》:“黄帽岂如青蒻笠,羊裘何似绿蓑衣。”(注:此以“黄帽”指受宠的近臣。)


【词语黄帽】   汉语词典:黄帽

猜你喜欢

  • 汤祷桑林

    《吕氏春秋.顺民》:“昔者,汤克夏而正天下,天大旱,五年不收,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……用祈福于上帝,民乃甚悦,雨乃大至。”汤逢大旱以身祈雨,后因以“汤祷桑林”谓仁德爱民。汉荀悦《申鉴.杂言上》:“汤祷桑林

  • 虚怀若谷

    虚:谦虚。怀:胸怀。谷:山谷。指谦虚的胸怀好像山谷那样宽广。柴潮生,字禹门,仁和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雍正二年(1724年)举人,授内阁中书,充军机处章京(清军机处军机大臣属下官吏,负责处理文书)。乾隆

  • 尧夫窝

    42` 同“尧夫安乐”。明凌云翰《苏武慢》词:“君实园中,尧夫窝内,独乐正同安乐。”

  • 巴人下里

    源见“曲高和寡”。指大众化的低俗的作品,多用为谦词。《平山冷燕》十七回:“张寅道:‘晚生末学,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闾里,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。’”亦用称民歌俗曲。南朝梁简文帝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故玉徽

  • 裴公还带

    唐丁用晦《芝田录.裴度》载:传说唐代裴度少时游香山寺,拾得三条玉带、一条犀带。这些珍贵物品是一个妇女为营救他父亲出狱特地向别人借的,不幸丢失。裴度在原地守候,一直等到这个妇女来寻找时还给了她。后以“裴

  • 待兔守株

    同“待兔”。宋张君房《〈云笈七签〉序》:“刻舟求剑,体貌何殊;待兔守株,旨意宁远?”见“守株待兔”。宋·张君房《〈云笈七签〉序》:“刻舟求剑,体貌何殊;~,旨意宁远。”【词语待兔守株】  成语:待兔守

  • 山河襟带

    指山河形势险固,犹如人所穿衣服的襟带。唐代白居易《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》诗:“山河地襟带,军镇国藩维。”主谓 襟,衣襟。山川屏障环绕,如襟似带。形容地势险要。唐·白居易《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

  • 毛遂

    源见“毛遂自荐”。借指自荐。《聊斋志异.念秧》:“王始惊曰:‘今被念秧者骗矣,焉有宦室名士,而毛遂于圉仆者。’”

  • 志同道合

    原作“道合志同”。志:志向;道:道路,指信仰。形容彼此志向相同,信仰一致。魏文帝曹丕时,选官不看真才实学,而以门第出身来决定高下。曹植(事迹见前,“下笔成章”条)当时被曹丕幽居在东阿,便上疏曹丕陈述审

  • 民康物阜

    康:平安,安乐。阜:丰富。民众安乐,物资丰富。宋.华镇《治论下》:“昔贞观中,民康物阜,盗贼衰熄,人知自爱,而不犯法。”并列 康,安乐。阜,多,盛。百姓安康,物资丰盛。语本汉·扬雄《法言·孝至》:“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