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黄庭换鹅

黄庭换鹅

源见“换鹅书”。称扬人擅长书法。唐李白《送贺宾客归越》诗:“山阴道士如相见,应写《黄庭》换白鹅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二三八引晋·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 曰:“山阴有道士养群鹅,羲之意甚悦。道士云:‘为写《黄庭经》,当举群相赠。’乃为写讫,笼鹅而去。”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山阴有一道士,养好鹅,羲之往观焉,意甚悦,固求市之,道士云:‘为写《道德经》,当举群相赠耳。’羲之欣然写毕,笼鹅而归,甚以为乐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,曾为右军将军,人称王右军,是位大书法家,性又爱鹅。山阴有一道士养有一群好鹅,王羲之闻知去看,非常喜爱,想要买下,道士说:“您能为我写《黄庭经》(一作《道德经》),我将这群鹅全送给您。”羲之欣然为他写毕,将鹅装笼带回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书法精妙,或指精妙的书法作品; 也用以咏鹅。

【典形】 白鹅书、博白鹅、鹅费羲之墨、鹅归逸少、鹅经、鹅群帖、换白鹅、换鹅、换鹅经、换鹅帖、换黄庭、换经鹅、黄庭换鹅、挥翰邀鹅、笼鹅、笼归忆右军、山阴道士鹅、书经爱鹅、书邀道士鹅、右军鹅、笼随王右军、将鹅与右军、挥帖致白鹅、内史写黄庭、换取黄庭、学溪老鹅、山阴书、惜鹅群、换群鹅、换鹅文、换鹅手、觅鹅群、逸少写黄庭。

【示例】

〔白鹅书〕 元·萨都拉《奉和邓善之学士》:“天上已无金马诏,人间空有白鹅书。”

〔博白鹅〕 唐·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羲之俗书趁姿媚,数纸尚可博白鹅。”

〔鹅费羲之墨〕 唐·杜甫《摇落》:“鹅费羲之墨,貂余季子裘。”

〔鹅归逸少〕 唐·李商隐《喜雪》:“鹅归逸少宅,鹤满令威家。”

〔鹅经〕 宋·苏轼《闻钱道士与越守穆父饮酒》:“一纸鹅经逸少醉,他年鹏赋谪仙狂。”

〔鹅群帖〕 清·唐孙华《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》:“字仿鹅群帖,文成鸡卵碑。”

〔换白鹅〕 元·张可久《寨儿令·山中分韵得声字》:“驾青牛自取丹经,换白鹅谁写黄庭。”

〔换鹅〕 宋·陈与义《送张迪功赴南京掾》之二:“看客休题凤,将书莫换鹅。”

〔换鹅经〕 宋·苏舜钦《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》:“山阴不见换鹅经,京口今存瘗鹤铭。”

〔换黄庭〕 元·耶律楚材《赠云川张道人》:“素扇自甘赎碧笠,玄鹤不肯换黄庭。”

〔换经鹅〕 元·马祖常《送华山隐之宗阳宫》:“呦呦呼伴鹿,唼唼换经鹅。”

〔黄庭换鹅〕 唐·李白《送贺宾客归越》:“山阴道士如相见,应写黄庭换白鹅。”

〔笼鹅〕 唐·李白 《王右军》:“书罢笼鹅去,何曾别主人。”

〔笼归忆右军〕 明·高启 《观鹅》:“击乱思常侍,笼归忆右军。”

〔山阴道士鹅〕 宋·黄庭坚《鹧鸪天》:“为君写就黄庭了,不要山阴道士鹅。”

〔书经爱鹅〕 唐·卢纶《宴赵氏昆弟季书院》:“咏雪因饶妹,书经为爱鹅。”

〔书邀道士鹅〕 宋·黄庭坚《自咸平至太康》:“诗入鸡林市,书邀道士鹅。”

〔右军鹅〕 唐·张祜《闲居作》之,五:“唯精左氏传,不养右军鹅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听歌云断

    源见“响遏行云”。形容歌声嘹亮,优美动听。北周庾信《奉和示内人》:“听歌云即断,闻琴鹤倒回。”

  • 庾公兴

    源见“南楼”。指咏谑游乐的雅兴。唐杜甫《八哀诗.故右仆射相公张公九龄》:“庾公兴不浅,黄霸镇每静。”

  • 潘令闲眠

    同“潘岳闲居”。宋张先《诉衷情》词:“人散后,月明中,夜寒浓。谢娘愁卧,潘令闲眠,往事何穷!”

  • 啜羹

    源见“乐羊食子”。称残忍而不仁慈。《后汉书.公孙述传》:“仰视天,俯视地,观放麑啜羹,二者孰仁?”宋黄庭坚《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》之二:“啜羹不如放麑,乐羊终愧巴西。”【词语啜羹】   汉语大词典:啜羹

  • 雍门泪

    同“雍门泣”。唐李益《来从窦车骑行》诗:“歌出易水寒,琴下雍门泪。”

  • 乌衣

    源见“乌衣国”。指燕子。清 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.梧桐》:“至于秋天鸿雁,社日乌衣,则有月令在。”同“乌衣巷”。宋邓剡《唐多令》词:“寂寞古豪华,乌衣日又斜。说兴亡、燕入谁家?”【词语乌衣】   汉语

  • 卫足葵

    源见“倾柯卫足”。指向日葵。借指善于自卫者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合宴》:“待学丹心的卫足葵,一样儿向阳捧日。”【词语卫足葵】   汉语大词典:卫足葵

  • 和光同尘

    《老子》:“挫其锐,解其忿;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王弼注:“无所特显,则物无所偏争也;无所特贱,则物无所偏耻也。”吴澄注:“和,犹平也,掩抑之意;同,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。镜受尘者不光,凡光者终必暗,故先自

  • 咬菜根

    朱熹《小学》卷六:“汪信民尝言:‘人常咬得菜根,则百事可做。”此说又见宋.吕本中《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》。咬菜根,是比喻过艰苦的生活。一个人如果能吃得苦,当然百事便都可做,而且是能够取得成功的。后因以“

  • 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

    《左传.僖公十四年》:“秦饥,使乞籴于晋,晋人弗与。庆郑曰:‘背施无亲,幸灾不仁,贪爱不祥,怒邻不义,四德皆失,何以守国?’虢射曰:‘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’”皮都不存在了,毛还何以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