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山国

中山国

①春秋狄人所建。又称鲜虞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。战国初期建都于顾(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为魏所灭。寻又复国,迁都灵寿(今灵寿县西北)。公元前323年与韩、燕、宋同时称王。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。

②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,治所在卢奴县(今河北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二市以西,唐县、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。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建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


(1)春秋、战国国名。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建立,又称鲜虞。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。武公(约前414年即位)时徙建都顾(即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灭于魏。约前380年复国,桓公时徙都灵寿(今河北平山县东北)。战国前期,疆域有今河北省涞源县以南,唐县以西,高邑、宁晋县以北,平山、井陉县以东地。前323年与韩、燕、赵、魏等国同时称王。前296年为赵国所灭。(2)西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析常山郡东部置,五凤二年(前56年)改为郡,永光元年(前43年)复为国,建始二年(前31年)又改为郡,阳朔二年(前23年)复为国。治卢奴县(今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市和蠡县以西,唐县、新乐市以东,及滹沱河以北地区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年)改为郡,十七年复为国,二十年复为郡,三十年复为国。属冀州,辖境略有扩大,北有今涞源县。三国魏辖境北扩至今山西省灵丘县。西晋北部、东部略有缩小。十六国后赵改为郡,前燕又曾改为国,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平慕容垂子宝,复改为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为鲜虞郡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丹渠谷

    在今新疆昌吉市北。本西域劫国所都。西汉神爵二年(前60)后为西域都护府属地。

  • 琼巴堡

    即今西藏琼结县。《新唐书· 吐蕃传笺证》 引 《吐蕃历史文书》 云: “霞基重回琼巴堡寨,继任父位为王。”

  • 卢溪水

    ①又名湟水、洭水。即今广东连州市西北东陂河、连江。《水经·洭水注》:洭水“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,为卢溪水,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,谓之洭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连州:卢溪水在“州西北二十里。源出湖广蓝

  • 金刚城

   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黄河北岸。北魏石城县、西魏化隆县、唐廓州及广威县等曾治于此。清光绪 《西宁府续志》 卷1: 金刚城 “在青库尔东,距厅城六十里,即廓州之旧治也”。

  • 滑县

    明洪武七年 (1374) 改滑州置,属大名府。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。清属卫辉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徙治道口镇 (今滑县)。属平原省。1952年还属河南省。在

  • 柏墩市

    即今湖北咸宁市东南三十八里桂花镇驻地柏墩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咸宁县南有 “柏墩市”。

  • 龟山运河

    北宋在淮河南岸开凿的人工运河。起自盱眙县洪泽镇(今江苏盱眙县东北, 已沦入洪泽湖中)新河,西至龟山(今盱睢县东北)入淮。《宋史·河渠志六》:元丰六年(1083)开龟山运河,“初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,

  • 受阳县

    ①又作寿阳。西晋初分榆次县置,属乐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寿阳县西。永嘉后废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复置,属并州。治所即今山西寿阳县。大业初属太原郡。唐贞观十一年 (637) 改为寿阳县。②北魏太平真君九

  • 天阶山

    在今福建将乐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00南剑州将乐县:天阶山“在县南二十里。《建安记》云,山下有宝华洞,即赤松子采药之所。洞中有泉,有石燕、石蝙蝠、石室、石柱、石臼、石井。俗云,其井南通沙县溪,复有乳泉

  • 静康盐场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县西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广州东莞县有 “静康等三盐场”。在今广东省东莞市西南。北宋属东莞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