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分江水

分江水

古水道名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丹阳郡石城县:“分江水首受江,东至余姚入海,过郡二,行千二百里。”《水经》沔水:“又东至石城县,分为二”:其一,“又东至会稽余姚县,东入于海”。这是连接古庐江和浙江两水系的统称。江水浊流由今安徽贵池市秋浦河口倒灌,即《水经·沔水注》 所谓“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”,溯流而上,在今石台县南转入青弋江源头清溪,越过分水岭黟山,南接古浙江源头今黟县漳河,顺流而下,经新安江和钱塘江干流,东出余姚海口,其南侧即为古会稽地区。这是古代中原经江淮间横渡长江,东南通往东越的重要交通干道。这一干道以分在黟山南北的浙江和庐江两水的水路为主,而辅之以两水间短程的山道,古代习惯性地误为一直通的水道,直接与江水连接起来,视为江水下游的分流,称之为分江水。由于历史的发展和交通形势的变化,到郦道元注《水经》时,又以通过黄山北麓的青弋江中游,东通太湖,南下钱塘为主干的交通路线,与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会稽郡吴县的南江连接,附会为南江,实际是六朝时期大江下游一条重要交通干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乐山

   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东。《寰宇记》卷100福州:长乐山“在州东六里。越时有神仙骑马来此,因名白马山。天宝六载敕改为长乐山”。②在今四川遂宁市西三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1潼川州:长乐山“在遂宁县西。形如蟠龙,

  • 下哨河

    在今越南北部谅山省境。《明史·安南传》:宣德二年(1427)讨黎利,柳升军至倒马坡陷殁,王通“惧甚,大集军民官吏,出下哨河,立坛与利盟誓,约退军”。

  • 端氏

    战国晋邑,即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成侯十六年 (前359),“与韩、魏分晋,封晋君以端氏”。即此。西汉置端氏县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。在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成侯十六年

  • 望星驿

   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1: “自西川成都府至云南蛮王府州县馆驿江岭关塞,并里程计二千七百二十里……至通望县木驿四十里, 至望星驿四十五里, 至清溪关五十里。”

  • 白马县

    ①秦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二十八里。取白马山为名。西晋属濮阳国。北魏天兴中为西兖州治,徙治滑台城(今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)。东魏为东郡治。隋开皇中为滑州治,大业初为东郡治。唐为滑州治。明洪武二年

  • 热莫且

    西藏古地名。公元7世纪初,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诸小邦,建成吐蕃王朝 (约629—842),定都于逻娑 (藏文意为 “山羊地”),在全境设置四个如(藏文意为 “翼” 或 “部”) 的军政区域,其中,乌如(藏

  • 大凹堡

   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八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镇溪千户所:大凹堡“隶辰溪卫,有官兵戍守”。

  • 沙子坝

    即今甘肃酒泉市西南沙子坝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肃州卫:土儿坝“又西为沙子坝。正德中,土鲁番入寇,官军败绩于此”。

  • 永夏土司

    原名雍希叶布。后改称永夏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东北查曲流域。为玉树等二十五族之一。

  • 野河

    一名槐水。在今河北赞皇、元氏、高邑、赵县、宁晋县境。上源曰槐河,下游曰沙河。下游历代屡有变化,唐代流径赵县南东入洨河,五代又改径高邑东南、柏乡北五里,东注入洨河。今除上源外,早已淤塞。《资治通鉴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