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匡山

匡山

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。《明史·章溢传》:“退隐匡山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龙泉县:匡山在“县西南百二十里,匡水出焉……宋濂云: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,状如箕筐,因号匡山”。

②又名庐山。在今江西北部,耸立于鄱阳湖、长江之滨。《南史·刘慧斐传》:“慧斐尝还都,途经寻阳,游于匡山,遇处士张孝秀,相得甚欢,遂有终焉之志。”

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历城县有匡山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1:奎山“又北有匡山,世传太白读书于此”。

④亦作康山。有大、小匡(康)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5:“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、小匡山,(李)白读书于大匡山,有读书堂尚存。”杜甫《不见》诗云:“匡山读书处,头白好归来”。指此。


(1)又称大匡山。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,东临清漪江。山石方似筐形,故名。山体由石灰岩、砂页岩等构成。最高点海拔 1238 米。山上气候温润,林木多松、杉、古柏。山峦清秀,沟谷深切,风景绮丽。东南麓有佛爷洞,深约6千米,高8米,有大小支洞数十个,钟乳石遍布,内有石刻造像一尊,高3米。上有匡山书院、饲鹤寺、大明寺等遗址。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。还有龙玉井。为市游览地。东侧有公路经过。(2)江西省庐山的别称。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“成仙”处,故称“神仙之庐”或庐山。因“成仙”者姓匡,又称匡山。一说,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,匡俗以荫受封,号越庐君。越庐君在此学道,故称匡山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支提寺

    又名华藏寺。在今福建宁德市西北四十五里支提山双髻峰下。海拔800余米。“支提”,梵语意为灭恶生善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)吴越王钱俶建,名华严寺。雍熙二年(985)赐名雍熙寺。明永乐五年(1407)赐名

  • 麻坝寨

   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唱歌乡。清道光 《通江县志》 卷5: 嘉庆四年 (1800) “惠龄、额勒登保、德楞泰歼通江兰号 ‘贼’ 冉文俦于麻坝寨,文俦与罗其清同聚众起事,屯据其地”。

  • 境山沟

    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徐州: “境山沟在州东北二十里。源出州东北五十里之马跑泉,西南至境山镇,又南入于漕河。”

  • 冠陇隘

    在今广东澄海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潮州府澄海县: 冠陇隘 “在县西十里”。

  • 首阳陵

   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陵墓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首阳山火车站一带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 载: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 (222) 冬十月 “表首阳山东为寿陵”,并作 《终制》 云: “寿陵因山为体

  • 蚕陵县

    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属汶川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迭溪。《寰宇记》 卷78卫山县: “县西有蚕陵山”,遂以为名。地节三年 (前67) 属蜀郡。东汉改为八陵县。《后汉书·桓

  • 嘉阳城

    北魏置,即今河北平山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蒲吾县 “有嘉阳城”。隋于此置房山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7房山县: “其城内实外险,一名嘉阳城。”

  • 中水县

    ①西汉高帝封功臣吕马童为中水侯,后为县,属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献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“在易、滱二水之间,故曰中水。”东汉属河间国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广

  • 周巷市

    即今浙江慈溪市西二十二里周巷镇。旧属余姚县。清乾隆 《绍兴府志》 卷7 《市》 引 《万历志》: 周巷市 “在县西北四十五里”。

  • 东礁

   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。为尹庆群礁东部一环礁。是一个东西长约13公里、宽约2—4公里的不连续环礁。低潮时露出海面。中国渔民向称大铜铳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东零丁礁。1947年改名东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