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伊岛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鸿庥岛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伊岛。1947年改名鸿庥岛。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鸿庥岛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伊岛。1947年改名鸿庥岛。
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深井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 新宁县 (今台山市) 西南有深井墟。
民国置,即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四十五里枳沟镇。当潍水南岸。为通莒县孔道。清道光 《诸城县续志》 卷2作 “只沟”。在山东省诸城市西南部。面积87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枳沟,人口1.46万。明
即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北之玛旁雍错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马品木达赖池“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二百里,冈底斯山东南六十五里。发源自狼千喀巴布山下,西流汇为此池,即冈噶江源也。池周一百八十余里,水色绿,味清
亦名野河。即今河北南部槐河、北沙河。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,经元氏、高邑、赵县至宁晋县南注入宁晋泊。《元和志》 卷17赵州平棘县: “槐水,一名白沟河,南去县 (按: 平棘县即今赵县) 二十五里。” 《
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天水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秦州: “铁堂峡在天水废县东五里。汉姜维世居此峡,有铁堂庄,四山环抱。”
东汉建武二年 (26) 改富波县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。十三年(37) 废。永元九年 (97) 分汝阴县复置。三国魏复为县。东汉建武二年(26年)改富波县置,治今安徽省阜南县东
北宋置,属万寿县。即今安徽界首市。清光绪重修 《安徽通志》 卷42颍州府太和县: 界沟镇“亦名界首集”。在河南省虞城县南部。面积67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界沟,人口2300。古时村南有沟
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1乐至县: 胜水河在 “县东六十里。一名倒流河。北流入遂宁县界,入于涪江。亦曰倒流溪”。
即今四川渠县东北三汇镇。清同治《渠县志》卷4:三汇镇在“县北九十里。县丞分驻于此”。因州河、巴河、渠江三水在此汇合, 因名。民国初设县佐。
在今山西吉县西北四十二里龙王辿村。清同治六年(1867),张宗禹率西捻军自陕西宜川壶口渡黄河,攻占龙王辿。在今山西省吉县西北。清同治六年(1867年)张宗禹率西捻军自陕西宜川壶口渡黄河,攻占其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