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台北市

台北市
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置,属台湾省。治所即今台北市。


在台湾省本岛北部。面积272.16平方千米。人口263.3万。是台湾省省会、第一大城市。辖松山、大安、古亭、双园、龙山、城中、建成、延平、大同、中山、内湖、南港、木栅、景美、士林、北投等16区。市政府驻建成区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郑氏治台后,属天兴县,后属天兴州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郁永河至今士林、北投一带硫黄采矿业兴起,四十八年闽籍泉州人继而入垦大加蚋(今万华一带),经济日益繁荣。雍正元年(1723年)属淡水厅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八里坌(今淡水镇)都司营移驻艋舺(今台北市龙山区),至乾隆五十年升为县丞。光绪元年(1875年)设台北府,以淡水县为府治(今市境城中区)。台北之名始此,成为台湾北部政治中心。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,台湾巡抚驻此,进而为台湾全省政治中心。光绪二十一年日占后废台北府,改设台北县。此后行政建制变动频繁,至1920年后台北始为市,属台北州。1945年光复后设市,划原辖域为10个区,后又划入北投、士林、内湖、南港、景美、木栅等六乡镇置为区,扩大为16个区。地处台北盆地东部,北部为大屯火山区,东、南为低山、丘陵环绕,淡水河流贯市境西部。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业除种植稻外,以蔬菜、瓜果、花卉等为大宗。城市的发展始于艋舺港口的开发。由于垦民与大陆来往频繁,贸易日盛,18世纪中叶淡水河边已有渡口街、水仙宫街、番薯市街等街道,被称为“一府(台南)、二鹿(鹿港)、三艋舺”的台湾第三大城市。1945年光复后经济发展迅速,成为全省最大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工业以电机及电器具制造为主,化学、化学制品、印刷等业也占重要地位。台湾纵贯铁路横贯本市,设有南港、松山、台北、万华四车站,并有支线西北经关渡达淡水镇。高速公路横贯本市,设有内湖、圆山、台北三交流道。此外还有省道、县道、乡道构成高密度公路网。境内松山机场辟有岛内航线。全省1/4大专院校集中于此,有台湾大学、台湾师范大学、中兴大学、东吴大学、大同工学院等。名胜古迹有阳明山风景区、北投风景区、台北公园、木栅动物园、剑潭公园、双溪公园和龙山寺、霞海城隍庙、保安宫、孔子庙、指南宫、碧山寺、关渡宫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狭颂磨崖

    俗称黄龙碑。在今甘肃成县西二十里鱼窍峡中天井山下。刻于东汉建宁四年(171)。碑高2.2米,宽3.4米,正文阴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,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绩。左下10米有汉隶摩崖,俗称桃花碑。

  • 科尔芬河

    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南库尔滨河。源出县东南小兴安岭西麓,北流折东北流入黑龙江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4: 科尔芬河,“ 《纪略》 作扩尔芬。县西北百五十里。上源曰阔尔裴音河,自布伦山北流,……注于黑

  • 封禅寺

    原名独居寺。唐开元十七年 (729) 改名封禅寺。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。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少帝纪》: 开运三年 (946) 十二月,辽兵入东京,晋降,“百官宿封禅寺”。又,《旧五代史·汉书·高祖纪》

  • 冠氏

    春秋时晋邑。即今河北馆陶县。《左传·哀公十五》 年载: 子赣曰,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伐晋冠氏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即今河北省馆陶县。《左传》哀公十五年(前480年):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

  • 押西城

    唐南诏置,属永昌节度。在今云南盈江县东三十里旧城。宋大理属腾冲府。元代改镇西路。南诏置,即今云南省盈江县。属永昌节度使。

  • 金沙场

    北宋置,即今江苏通州市 (金沙镇)。为宋代通州八盐场之 一。清设金沙场盐课大使于此。民国间改设金沙镇。宋时置,即今江苏省通州市金沙镇。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后,曾一度移海门县治此。明、清时设盐课

  • 买愁村

   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南那盆岭下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2琼州府:买愁村“在临高县南。宋胡铨诗:北往常思闻喜县,南来怕入买愁村。区区万里天涯路,野草荒烟正断魂”。

  • 冯洛州都督府

    唐显庆中置,属北庭都护府。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乌鲁木齐市之间。约8世纪前废。唐显庆时置,约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与乌鲁木齐市一带。寄于北庭都护府界内,无州县户口,随地治畜牧。约公元8世纪前

  • 拨浪工

    在今四川雅江县西北。为川藏驿路要站。清有外委驻守。

  • 宁武府

    清雍正三年(1725)置,治所在宁武县(今山西宁武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偏关、神池、宁武、五寨等县地。1912年废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置,治宁武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内长城以南,偏关县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