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岭山
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连城县:“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。高峻层叠,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。”
集镇名。在广东省东莞市南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480。农产以稻、豆类、甘蔗等为主。盛产优质荔枝、橙、柑橘。有制糖、粮油加工、烟花爆竹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古迹有马山庙、更鼓楼、紫霞泉、龙岩洞。1925年彭湃曾到此开展革命活动;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为东江纵队游击根据地,司令部、后方医务所、粮站、中山书院等曾设此。
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连城县:“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。高峻层叠,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。”
集镇名。在广东省东莞市南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480。农产以稻、豆类、甘蔗等为主。盛产优质荔枝、橙、柑橘。有制糖、粮油加工、烟花爆竹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古迹有马山庙、更鼓楼、紫霞泉、龙岩洞。1925年彭湃曾到此开展革命活动;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为东江纵队游击根据地,司令部、后方医务所、粮站、中山书院等曾设此。
楚国之别称。《战国策》 卷3秦策: 张仪说秦王,“秦与荆人战,大破荆,袭郢,取洞庭、五都、江南。荆王亡奔走,东伏于陈”。即西周时楚国的别称。因其建国于荆山(今湖北南漳县西)一带,故称。
即今上海市崇明县西北庙镇。相传旧有貊貔庙,故名。清雍正 《崇明县志》 卷2: “周神庙镇,城西三十里。旧名貊貔庙镇,今改正。” 民国 《崇明县志》 卷2: “邑称四镇为最繁盛。北曰普济桥镇,距城二里。
北宋置,属德顺军。在今甘肃庄浪县西北。北宋时筑,在今甘肃省庄浪县西北。
清康熙十年(1671)置,在今贵州普安县东江西坡镇。
又称安源支线。自江西萍乡至安源煤矿。长7.2公里。为株萍铁路 (后改浙赣路) 支线。清光绪二十五年 (1899) 动工修筑,二十九年(1903) 建成。
即今山东齐河县东桑梓店镇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 卷1 《舆图志》: 齐河县东有桑梓店。民国《齐河县志》 卷10: 桑梓店在 “县东北三十里”。
北魏皇兴中分曲成县置,属东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招远市西五十里东曲城。北齐并入掖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皇兴中析曲城县置,治今山东省招远市西北东曲城。属东莱郡。北齐废入掖县。
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浮梁县析,治景德镇 (今江西景德镇市)。在江西省东北部,北邻安徽省。面积5248平方千米(市辖区423平方千米)。人口148.2万(市辖区42.1万)。辖珠山、昌江二区和浮梁县,
明初置,属平凉县。在今甘肃平凉市东五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平凉县: “东有通梢关。”
在今天津市静海县西北。《汉书·苏建传》:苏建“以校尉从大将军(卫)青击匈奴,封平陵侯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