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龟山
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六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应山县“有大龟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32应山县:大龟山“在县北六十里。《荆州记》云,义阳郡南一百三十里,有石自然若龟形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大龟山“在应山县东北六十里。一名高贵山。山北有泉,流入河南汝宁府信阳州。太平河发源于此。其巅为平靖关”。
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六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应山县“有大龟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32应山县:大龟山“在县北六十里。《荆州记》云,义阳郡南一百三十里,有石自然若龟形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大龟山“在应山县东北六十里。一名高贵山。山北有泉,流入河南汝宁府信阳州。太平河发源于此。其巅为平靖关”。
北宋乾德五年 (967) 置,属新城县。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。淳化五年 (994) 升为昭德县。六年 (995) 改名南新县。北宋乾德五年(967年)置,在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北。淳化五年(994年)升为昭
①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赤松山“在金华县北十五里。有赤松宫,祠黄初平。明太祖初下婺城,驻跸于此”。②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慈利县“天门山”条下:赤松山“与天门山对
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改定昌路置,属德昌路。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西北普威彝族乡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属德昌府。永乐二年 (1404) 改为普济长官司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置,治今四
即今甘肃礼县东北永坪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秦州礼县:“平泉河在县北二十里。”清光绪《甘肃新通志》卷7:平泉河“源出固城镇野猪山之东,南流经平泉川入西汉水”。
①即今河北安国市东南二十二里石佛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祁州图:东南有石佛村。②北宋置,属眉山县。在今四川眉山县南三十里石佛乡(石佛场)。其东有唐李淳风墓。③即今甘肃天水市西北石佛乡。清乾隆《直隶
又作竹瓦寺。亦名卓瓦公巴。即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。清末刘赞廷《波密日记》:由波罗“七十五里至甲惹同宿,七十里至竹洼寺宿”。即此。“竹洼寺”,藏语意为众生寺。
①即今安徽黟县东北三十里三府尖。黟山主峰之一。《寰宇记》卷104黟县:三姑山“一名吉阳山。在县东一十五里。山有三峰,故名三姑山……有吉阳水出焉。又《新安记》云:天将雨,此山先有鼓角之音”。②即今浙江嵊
又名白土寨窑址。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二十六里青龙山南麓。以出产白瓷土著称。建于唐代,出产民用、佛用、建筑用的彩瓷。北宋达到极盛,建窑七十二座,产品畅销今苏、鲁、皖、豫等省。现尚可辨识窑址十余座。
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3凉州卫: 姚家砦 “在卫东北。正德中,边将苏秦等败敌于此”。
在今江西安福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吉安府安福县: 黄茆镇在 “县南七十里。有巡司,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,以防草寇猖獗”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。面积111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,70%壮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