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涯海角

天涯海角

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天涯镇东南。清光绪《崖州志》卷2:下马岭在“城(今崖城镇)东六十里。斜峙海湾,有一径可通行人。乱石棋布,潮长即不能往来。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,有汛驻防。麓有巨石,高二丈。雍正间知州程哲刻‘天涯’二大字于上。今通名此地为天涯”。又有一石题“海角”二字。1961年郭沫若游天涯海角时题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七个大字,并作《游天涯海角》诗。


在海南省三亚市区西北24千米马岭山下。地处海南岛南端,古时因远离城镇,交通阻塞,有“鬼门关”之称。历代王朝谪贬官员,多流于此,唐代杨炎于建中二年(781年)遭贬至此,曾题诗兴叹:“一去一万里,千之千不还。崖州在何处?生渡鬼门关。”(一说此为李德裕作)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崖州知州程哲称此为“天涯”,并将二字题刻于一冲天石峰上,清末文人又在另一巨石上题刻“海角”二字,此即“天涯海角”之由来。马岭山下沙滩如银、石林姿奇、碧海无垠,景致极雅。海中耸一石柱,突兀雄伟,上刻“南天一柱”四大字。有众多名人题词和诗作。叶剑英写有“红豆离离,占断天涯路”;陈毅题写“潮退沙平珍贝美,帆摇波晃琉璃碧”。郭沫若赋诗赞:“海角尚解尖,天涯更有天。波清湾面阔,沙白磊头圆。劳力同群众,雄心藐大千。南天一柱立,相与共盘旋。”并题词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。

天 涯 海 角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思州宣慰司

    元泰定时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。明属湖广行省,洪武五年 (1372) 改为思州府。本唐思州,元设思州军民宣抚司、宣慰司,治龙泉坪(今贵州凤冈县)。辖区约今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一带及沅水、清水

  • 牛尔河卡伦

    清光绪十年(1884)设,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北激流河口西牛尔河村。

  • 湟源县

   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,后属甘肃西宁道。治所即今青海湟源县。因地处湟水之源,故名。1928年属青海省。在青海省东部、湟水上游、日月山东麓。属西宁市。面积1600平方千米。人口13.4万。辖2镇、2乡。

  • 妙高岭

    在今江西赣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赣县:妙高岭“在府北八十里。旧名矶岭,高出群山”。

  • 赤儿山

   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东胜卫:“北有赤儿山。西有黄河。”

  • 郑家屯

    即今吉林双辽县。旧属昌图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 于此置辽源州。1913年改辽源县。1940年改设双辽县。区片名。在吉林省双辽市西南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76平方千米。人口8.7万。原属哲里

  • 王敦城

    即芜湖城。在今安徽芜湖市。《晋书·王敦传》:东晋永昌元年(322),“敦率众内向,至芜湖”。又《明帝纪》:太宁元年(323),“帝乘巴滇骏马微行,至于湖, 阴察敦营垒而出”。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芜湖即于

  • 塔埠头

    在今山东胶州市东南二十里,当胶莱南河入口之处。胶澳开港以前,为胶东货物出入中心。自青岛兴起,遽形衰落。

  • 和硕县

    1946年改和硕设治局置,治乌什塔拉(今和硕县东乌什塔拉)。以清时为蒙古和硕特部驻地而名。1950年迁清水河子,即今治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、天山山脉中段南麓、焉耆盆地东北部。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。

  • 厦门厅

    清康熙二十五年 (1686) 以同安县嘉禾屿等地置,属泉州府。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。辖今厦门岛。1842年中英 《南京条约》 签订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。1913年废厅改为思明县。清康熙二十五年(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