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目山

天目山

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30泰州海陵县:“天目山,土山也。在县东六十里。山有双井相对,其水清洌,呼为天目山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40泰州:天目山“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、玉璧三十六”。

②一名浮玉山。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。呈东北一西南走向。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。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桐溪“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,山极高峻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5:天目山“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左右相对,名曰天目”。《道书》以为第三十四洞天。山有东天目、西天目之分。

③即大木山。亦作天木山。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21桐柏县:“天木山,俗名天目山。”

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6奉国县:天目山“在县东十五里。又名天溪洞,葛仙翁修道之山”。


古称浮玉山。在浙江省西北部。东北—西南走向,西接皖南山地,长130千米。有东、西两峰,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,最高峰清凉峰(1787米)。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,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;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。由粗面岩、花岗岩、流纹岩等构成。东、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,被称为天目。长江、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。森林茂密,盛产毛竹,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,并有古老、稀有树种。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,纳入国际“人与生物圈”自然保护区网。山清水秀,飞瀑流川。名胜古迹有禅源寺、狮子口、玉溪桥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秦周

    春秋、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。《左传》: 襄公十八年 (前555),晋人欲逐归者,鲁、卫请攻险,“十二月戊戌,及秦周,伐雍门之萩”。古邑名。春秋、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。鲁襄公十八年(前

  • 首阳山

    ①又名阳山。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。《史记·伯夷传》 正义: “首阳山,《说文》云,首阳山在辽西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7卢龙县: 阳山“峰峦高耸, 下多溪谷, 一作山。 《说

  • 前薛

    又名化南镇。在今福建福清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》: 化南镇“在福清县东南六十里,地名前薛。有民城,明嘉靖中筑以御倭”。

  • 顾会浦

   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老通波塘。《清一统志 · 松江府一》 “顾会浦” 条引 《水利志》 云:“宋乾道二年转运副使姜诜开通波大港,即顾会浦。”《方舆纪要》 卷24松江府华亭县: 顾会浦 “其上源为通波塘

  • 萨里克河

    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萨岭河。《清一统志·克什克腾》: 萨里克河 “在旗 (旧驻地在今克什克腾旗东南瑞芝乡) 西四十里。源出乌素图杜尔宾山,东北流,入潢河 (西拉木伦河)”。

  • 海棠山摩崖造像

    俗称喇嘛洞。在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阿金镇南三十里。据 《阜新县志》: 清康熙二十二年 (1683) 章嘉活佛带领徒弟云游到此,见山景幽胜,遂在山下创建喇嘛庙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 赐名普安寺。光

  • 桐冈岭

    在今福建沙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延平府沙县: 桐冈岭 “在县东南十五里,上多梧桐”,故名。

  • 望儿原

    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8灵台县: 望儿原 “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”。

  • 敕勒川

    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之土默特平原(又称呼和浩特平原)。《敕勒歌》 云: “敕勒川,阴山下,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 《北齐书·神武纪下》: 东魏武定四年(546),高

  • 伊犁道

    1914年由原伊犁道袭置,属新疆省。治伊宁县(今新疆伊宁市)。辖境约当今新疆伊犁、塔城两地区(乌苏、沙湾、和布克赛尔三县除外)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。1916年,塔城、额敏二县划归塔城道。1928年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