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宜阳县

宜阳县

①战国韩置,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。秦属三川郡。西汉属弘农郡。北魏为宜阳郡治。北周明帝二年 (558) 为熊州治,移治今宜阳县西福昌。隋属河南郡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改为福昌县。

②西晋太康元年 (280),因避太后讳,改宜春县为宜阳县,属安成郡。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。隋开皇十一年 (591) 于县置袁州,并移宜阳县于今宜春市东五里。十七年 (597) 复改为宜春县。

③东魏兴和中侨置,属宜阳侨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。北齐废。

④金大定时改寿安县置,属金昌府。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。元属河南府路。明属河南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战国韩置,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。秦属三川郡。汉属弘农郡。北魏曾为宜阳郡治。东魏为阳州治。北周平齐后废。(2)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以太后讳春改宜春县为宜阳县,治今江西省宜春市。属安成郡。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迁治今江西省宜春市东,属袁州。十七年复名宜春县。(3)北周明帝二年(558年)置,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。为宜阳郡治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改福昌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西部。属洛阳市。面积 1666.3 平方千米。人口67.1万。辖6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春秋属晋。战国韩置宜阳县(治今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),因治所在宜水之北得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宜阳,大县也”,即此。秦属三川郡。汉属弘农郡。北魏孝昌初置宜阳郡,治宜阳县。东魏天平时置甘棠县(治今宜阳县东南)。北周平齐废宜阳县。明帝二年(558年)复置,治今宜阳县城西福昌村。隋开皇初废宜阳郡,仁寿四年(604年)改甘棠县为寿安县;大业时宜阳、寿安二县同属河南郡;义宁元年(617年)寿安县移治九曲城(今宜阳县西北),二年复置宜阳郡,治宜阳县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宜阳郡为熊州,二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熊州,七年寿安县移治今宜阳县。开元后并属河南府。五代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。北宋初复名福昌县;庆历三年(1043年)废寿安县,四年复置。熙宁五年(1072年)废福昌县入寿安县。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福昌县,属河南府。金初改寿安县为宜阳县(治今宜阳县城),属金昌府;福昌县属嵩州。元初同属河南府路,至元三年(1266年)废福昌县。宜阳县属河南府。清因之。1913年属豫西道,1914年属河洛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7年以洛河分界为宜南、宜北两县。1949年两县合并,仍称宜阳县。1949年属洛阳专区,1969年属洛阳地区,1986年属洛阳市。地处伏牛山低山丘陵、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,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。属南温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烟叶、棉花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石灰石、重晶石、钾长石、蛭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化工、建材、日用陶瓷等厂矿。永灵公路贯穿全境,洛宜铁路支线经过东部,郑卢、宜故两条公路沿洛河两岸横贯东西。名胜古迹有灵山寺、福昌阁、虎头寺石窟、光武庙、韩城故城、石敬瑭陵墓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席喇布尔哈苏

    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科儿沁》: 右翼前旗 “驻席喇布尔哈苏,在喜峰口东北一千三百五十里”。

  • 宝山千户所

    明万历五年 (1577) 置,治所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北老宝山城。清顺治十五年 (1658)裁。明万历五年(1577年)改吴淞中千户所置,治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西北老宝山城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8年

  • 省溪坝场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北六里省溪司。明洪武初改为省溪长官司。元置,治所在今贵州省江口县北。明洪武初改为省溪长官司。

  • 中渎水

    即邗沟。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市南引江水北流,西北至淮安市北入淮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中渎水,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……自江东北通射阳湖。《地理志》所谓渠水也。西北至末口入淮。”即邗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作“

  • 梅根港

    一作梅根。梅根河入江口。即今安徽贵池市东北四十里梅龙镇。《宋书·邓琬传》: “陈庆至钱溪,不敢攻,越钱溪,于梅根立砦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泰始二年 (466) 胡三省注: “陈庆至钱溪,军于梅根

  • 遂成县

    ①即遂城县。治所即今广西苍梧县 (龙圩镇)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、《隋书·地理志》 均作遂成县。②西汉置,属乐浪郡。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西江西北咸从里。东汉改遂城县。唐杜佑 《通典》 卷186: “碣石

  • 汪吉昔博赤城

    元代建,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翁金河上游。《元史·明安传》:“明安将兵追击(布四麻等)于汪吉昔博赤之城。”即《经世大典·仓库官》所载和林宣慰司管内之昔宝赤八剌哈孙。

  • 东庄桥

    在今河北任丘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任丘县:东庄桥在“县东南三十里滱水上。广三十八丈(按《清一统志》作“长十有八丈”)。县南境之水俱由此达五官淀”。

  • 邺县

    ①战国魏置,秦属邯郸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。西汉为魏郡治。东汉末相继为冀州、相州治。建安十八年(213)曹操为魏王,定都于此。三国魏都洛阳,邺仍为五都之一。十六国后赵、前燕、北朝东魏、北齐皆定

  • 四镇

    ①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四镇五岳崩”,将四镇与五岳并举。郑玄注曰:“四镇,山之重大者,谓扬州之会稽(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)、青州之沂山(在今山东临朐县南)、幽州之医无闾(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)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