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少林寺

少林寺

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紫峰下。相传为晋魏时建造,初名法兴寺,元改名栖云观,后改为少林寺。寺东有清泉水池,石壁凿有红龙腾跃水面,旁有“红龙池”三字, 为金大定七年(1167)刻石。寺前有菱角石,大数丈,形如菱角;蟒石长二丈余,横卧松树下。另有蛤蟆石、仙人望海、帐房石、晾甲石、饮马潭等。寺毁于日寇侵华之战火。寺东尚存明末建多宝佛塔一座。

②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三十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。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)。孝昌三年(527)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,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。唐初,少林寺僧佐唐太宗开国有功,从此僧徒常习拳术,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。寺内有唐宋以来的石刻及千佛殿的“五百罗汉壁画”等珍贵文物。


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北麓、五乳峰下。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。孝昌三年(527年)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,史称达摩为初祖,称少林寺为祖庭。唐初,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开国有功,从此僧徒常习拳术,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,广为流传。现存建筑有山门、方丈室、达摩亭、白衣殿、地藏殿和千佛殿(又名毗卢阁)等。已毁的天王殿、大雄宝殿等已重建,恢复原貌。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“五百罗汉朝毗卢”壁画,白衣殿内有清代“少林寺拳谱”、“十三和尚救唐王(李世民)”壁画。达摩亭相传二祖慧可曾在此立候达摩,雪深及膝,故又称立雪亭。寺西的塔林、西北的初祖庵、西南的二祖庵,以及附近唐代的法如塔、同光塔,五代时的法华塔,元代的缘公塔等,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。寺内保存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300余品,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,以及苏轼、米芾、蔡京、赵孟��、董其昌、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和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。初祖庵及塔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少 林 寺 塔 林


猜你喜欢

  • 铜官县

   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(446) 置,属北地郡。治所在今陕西铜川市东南。北周建德四年 (575) 移治今铜川市北城关乡,改名同官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置,治今陕西省铜川市。属北地郡。北周

  • 茄芝莱社

    亦作顶加芝莱社。即今台湾屏东县东南牡丹乡东北顶加芝来社村。《清史稿·邦交志六》:同治十三年 (1874) 三月,日兵船入侵台湾,“牡丹、高士佛、加芝来、竹仔各社咸被焚。……是月,日本攻生番纲索、加芝来

  • 金峒寨

    元置,属施州。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五十六里金洞司。元末明玉珍改为镇边五路总管府。

  • 蒲萄山

    亦作萝卜山。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境 《方舆纪要》 卷63庄浪卫: 蒲萄山,“ 《志》 云:在卫西北百三十里。与雪山相拒,大通河流经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一》: 萝卜山 “在平番县西北一百三十里,

  • 兴隆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置,属贵州都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兴隆卫:龙岩山在“卫城北一里。 一名龙洞山。石势崭岩,水色深碧。相传龙居其中,时出云雨。明初卫名兴龙以此”。清康熙二十

  • 刘解镇

    又名流��。北宋置,属乐寿县。即今河北泊头市西北流��寺村。金属交河县。后废。

  • 平戎城

    亦名平戎军。唐开元二十八年(740)改安戎城置,属维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西北鹧鸪山东侧。一说马尔康县东境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9:平戎城,“《图经》云:安戎城,唐初筑之,以断吐蕃趋蛮之路。其后吐蕃取之。

  • 罗岩山

    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。宋 《嘉泰会稽志》卷9上虞县: 罗岩山 “在县 (治今丰惠镇) 北七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 绍兴府上虞县: 罗岩山“丹岩翠壑,泉石甚胜。其旁数山环列,而罗岩为之冠”。

  • 望贼关

    即今甘肃康县西北望关乡。为戍守要地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阶州: 望贼关 “在州北百八十里,有阶州所兵戍守”。

  • 石弓集

    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石弓镇。1912年《安徽省全图》:涡阳县东北有石弓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