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冯翊
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)改左内史置。《汉书·百官表》 注:“冯,辅也。翊,佐也。”职掌相当于郡太守,辖区相当于一郡,因地属畿辅,故不称郡,为三辅之一。治所在长安城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渭河以北、泾河以东洛河中、下游地区。东汉移治高陵县(今高陵县西南)。三国魏去“左”字,改辖区为冯翊郡。
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)改左内史置。《汉书·百官表》 注:“冯,辅也。翊,佐也。”职掌相当于郡太守,辖区相当于一郡,因地属畿辅,故不称郡,为三辅之一。治所在长安城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渭河以北、泾河以东洛河中、下游地区。东汉移治高陵县(今高陵县西南)。三国魏去“左”字,改辖区为冯翊郡。
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东南二十七里二甲镇。当串场河南岸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南有“二甲”。在江苏省通州市东南部。面积75平方千米。人口8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二甲,人口9000。
又名丹阳洲。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丹洲镇西融江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怀远县“武牢山”条:“《志》云:今县治(今丹洲镇),即故丹阳镇,有丹阳洲。”民国《三江县志》卷1:丹洲“在县南。与融邑接界处,
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平乐县:“四十里山在府东北龙平巡司南十里,周四十余里,因名。为富、贺往来要路,近设三堡,以为戍守。”
在今广东梅县东北丙村镇北,石窟河注入梅江口西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嘉应州图:州东北石窟溪口有井塘。
隋开皇九年 (589) 以南康郡改置,治所在赣县 (今江西赣州市西南)。《元和志》 卷28: “取虔化水为名。” 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南康郡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为虔州,贞观中州治徙今赣州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建,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南镇阳江西岸长坡上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镇远府镇远县: 烂桥关 “万历中,播酋杨应龙作乱,焚东坡、烂桥,楚黔路梗。即此”。在今贵州省镇远县西南镇阳江
南宋改迁隆寨置,属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那堪乡迁隆村。后改为迁隆州。古镇名。南宋时以迁隆寨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迁隆峒。后又改置为迁隆州。
唐置,在今江苏泰州市。《寰宇记》 卷130: 海陵监“煮盐之务也。唐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为监,于海陵县置泰州,以辖其监。皇朝开宝七年,移监于如皋县置,从盐场之近便也”。
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日照县: 竹子河 “源出县西南五十里之矮岐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沂州府一》 引 《县志》 谓 “顶有双峰,竹子河发源于此”。
明置,属盘石卫。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后所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温州府: 盘石守御后千户所在 “乐清县东三里。成化五年自盘石卫城移置此,仍隶盘石卫”。清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