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州市

徐州市

1945年析铜山县置,属江苏省。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。


简称徐。在江苏省西北部、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。面积1.1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1037.7平方千米)。人口908.6万(市辖区167.3万)。辖云龙、鼓楼、泉山、九里、贾汪五区和丰县、沛县、铜山、睢宁四县,代管新沂、邳州二县级市。市人民政府驻云龙区。徐州之名据《晋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盖取舒缓之义,或云因徐丘以立名。”春秋为宋彭城邑,战国属楚。秦置彭城县,属泗水郡,秦末属楚国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为楚国都,地节元年(前69年)改楚国为彭城郡,寻复称楚国。东汉章和二年(88年),改彭城国。三国魏始移徐州来治。东晋义熙七年(411年)改北徐州。南朝宋和北魏、北齐、北周复称徐州、彭城郡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废郡。大业四年(608年)废徐州,复曰彭城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曰徐州。元和二年(807年)置武宁军节度。咸通三年(862年)罢,十一年改置感化军节度。五代晋复曰武宁军。宋仍为徐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省彭城县入徐州。元至正八年(1348年)升为徐州路,十二年降为武安州。明初曰徐州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升为徐州府,置铜山县以为府治。1912年废府存县,称铜山县。1914—1927年为徐海道治。1927年属江苏省。1945年析铜山县城置徐州市。1949—1952年属山东省。1952年复归江苏省,为省辖市(地级)。1953—1970年徐州专区专署,1970—1983年徐州地区行政公署均驻此。1983年地市合并,设徐州市,原徐州地区丰县、沛县、铜山、睢宁、邳县、新沂六县并入。1990年新沂县改市,1992年邳县改邳州市。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,地势西高东低。有楚王山、云龙山、泉山、九里山等山。废黄河、京杭运河、奎河等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市郊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稻、豆类、甘薯、棉花、花生、芝麻为主。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。民航有徐州观音机场。京沪、陇海铁路在此交会,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,并辐射出符夹、徐沛、徐阜、沂淮等铁路。104、206、310、311国道经过市区。有中国矿业大学、徐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云龙山、云龙湖、云龙公园、泉山、土山汉墓、狮子山汉兵马俑等。纪念地有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塔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鹅毛口

    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北鹅毛口镇。1945年日伪曾修筑同蒲铁路支线至此。

  • 积布山

    在今湖北武穴市西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径积布山南,俗谓之积布矶,又曰积布圻,庚仲雍所谓高山也,此即西阳、寻阳二郡界也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27广济县: 积布山 “南临大江,垒石壁立,形如积布,

  • 焦源岭

    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一》: 焦源岭 “以其横亘,亦名横岭。水自岭东出者注潇江,自岭西出者注桃川”。

  • 费儿忽站

    明置,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南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9: 开原东陆路有 “费儿忽” 站。

  • 羊平县

    亦作洋平县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置,属桂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、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。南朝宋改为阳平县。

  • 勾吴

    即吴国。先秦国名。为周太王子太伯、仲雍所建,初都藩离(一作梅里,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),后迁都吴(今江苏苏州市)。春秋后期国力强盛,南败越国,并北上与晋国争霸。公元前473年为越国所灭。见“吴”。

  • 关前隘

    在今广西凭祥市西南三十五里卡凤村境内。《清史稿·越南传》: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法兵入镇南关,冯子材“乃于关内十里关前隘,跨东西两岭间,筑长墙三里余,外掘深堑,为扼守计, 自率所部驻之,而令王孝祺

  • 元氏

    战国时赵元氏邑。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十五里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孝成王十一年(前255):“城元氏。”《集解》:“《地理志》常山有元氏县。”古邑名。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赵孝

  • 居住山

   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卢溪县 “连竭提山” 条下: 居住山 “有石室,苗僚所居”。

  • 录巴寺镇

    即今甘肃卓尼县西录巴寺。清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30洮州厅番寺: 有录巴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