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剌火失温
又作忽兰忽失温 (蒙古语,意为红山咀)。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,图拉河上游南的乌兰山口。《元史·明宗纪》: 明宗从和林东行,过土拉河,至忽剌火失温,复东行至克鲁伦河上游西的撒里怯儿。金幼孜 《后北征录》: 明永乐北征,至撒里怯儿,西北越三峡口 (康合儿孩),在忽兰忽失温大败北元军,追至土拉河。
又作忽兰忽失温 (蒙古语,意为红山咀)。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,图拉河上游南的乌兰山口。《元史·明宗纪》: 明宗从和林东行,过土拉河,至忽剌火失温,复东行至克鲁伦河上游西的撒里怯儿。金幼孜 《后北征录》: 明永乐北征,至撒里怯儿,西北越三峡口 (康合儿孩),在忽兰忽失温大败北元军,追至土拉河。
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三十六里沙门村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延津县:“西北有沙门镇,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于此。”在浙江省玉环县东北部,东濒海。面积35.5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沙门,
即今台湾省本岛北部淡水河。清乾隆间范咸 《重修台湾府志》 卷1: 淡水港 “在 (淡水) 厅治北二百里海口。水程十里至关渡门,内有大澳,分为二港,西南至摆接社止,东北至峰紫峙止,番民往来俱用蟒甲,墺内
在今贵州长顺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金筑安抚司: 麻线河在 “司 (治今广顺镇) 北十里。流延如线。下流入于都泥江”。
旧作孙姑那。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:“宋卡国在暹罗南少东,由暹罗陆路十七八日,水路东南行顺风五六日可到。疆域数百里。陈伦炯《海国闻见录》作宋脚,缘闽语谓脚为卡,故讹。”
在今印度南部土提科林以南的丹勃拉帕尼河口附近。公元13世纪时,为往来波斯湾红海和中国之间船舶停泊之所。《元史·外夷传》:至元十八年(1281),杨庭璧“自泉州入海……(马儿八国)算弹兄弟五人皆聚加一之
①在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二十里。初为一村落,因盛产煤而繁荣。清光绪中开掘,属滦州煤矿。1900年属开滦煤矿。②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南。清光绪《哈尔滨一带全图》有马家沟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吉林滨江
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绵州: 猿门山在 “州北二十五里。上多猿,二峰竖立如门。旧有猿门戍”。
①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阎桥南。民国《吴县志》卷20引《吴地记》云:“曹恭王所建。白公有诗,改名齐云楼。”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卷上:“齐云楼者, 盖今之飞云阁也。”②在今陕西华县城内。《旧唐书·昭
汉时羌族的一支。南北朝时据有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一带。唐朝前期,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诸族,党项羌大部被迫迁徙到甘肃东部、宁夏和陕西北部。北宋时建立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王朝。元时,蒙古统
一作逻些、逻娑川、喇萨。藏语为 “圣地”之意。唐时吐蕃之都城,即今西藏拉萨市。《旧唐书·崔宁传》: “ (吐蕃) 戎酋诫其众曰: ‘吾要蜀川为东府,凡伎巧之工皆送逻娑,平岁赋一缣而己’。”即“逻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