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慈州

慈州
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交趾县 (今越南河内市西北)。六年 (623) 改为南慈州。

②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南汾州置,治所在吉昌县 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文城郡,乾元元年 (758)复改慈州。《元和志》 卷12慈州: “州内有慈乌戍,因以为名。” 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废。元祐元年(1086) 复置慈州。金天德三年 (1151) 改为耿州。明昌元年 (1190) 又改为吉州。

③辽太宗时置,属上京道。治所当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境。重熙元年 (1032) 降为慈仁县。


唐贞观八年(634年)改南汾州置,治吉昌县(五代唐改吉乡县,即今山西吉县)。因境有慈乌戍,故名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文城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慈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乡宁、吉县等地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省。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。辖境缩小,仅有今吉县地。金天德三年(1151年)改名为耿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洊安县

    南朝梁、陈间置,属绥建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为齐州治。贞观二年 (628) 属绥州,八年 (634) 改属贞州,十三年 (639) 属广州。至德二年 (757) 改为

  • 陌底渡

    又名郖津渡。在今山西芮城县东三十五里陌南镇南,黄河渡口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阳师县

    唐于营州东北置,属师州羁縻州。神龙中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(今北京市房山区境)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以室韦、契丹部落置,侨治营州(治今辽宁朝阳市)境内废阳师镇。以阳师水得名。武周万岁通

  • 汾旁

    即汾隰。在今山西襄汾、曲沃二县汾水流域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哀侯八年(前710),陉廷与曲沃武谋,九年,“伐晋于汾旁”。

  • 南龛山

    在今四川巴中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7巴州: 南龛 “在州南二里。凿石为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巴州: 南龛山 “在州南一里。悬岩绝壁,多奇胜”。有隋、唐、宋摩崖造像及开元、会昌、淳熙等年号题记。

  • 折不拉

    在今西藏南部,门隅地区达旺西五十六里处。藏语意为影子山。是门隅西部通往不丹的交通要道之一。

  • 台阁牧

    即台罕木。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台阁牧。“台阁牧”,蒙古语意为拐湾地。集镇名。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东部。台阁牧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300。台阁牧系蒙古语,意为“拐弯处”。因处古河湾内而得名。清初

  • 下川山

   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下川岛。在上川山之西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9广州府谓“上川石山而下川土山,二山皆产香蜡竹藤之属,而上川为优。居民以贾海为业”。古岛屿名。即今广东省台山市南海中下川岛。与上川山对峙。为土山

  • 永顺等处宣抚司

    元至正七年(1347)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。明洪武六年(1373)改为宣慰司。元至正七年(1347年)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,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老司城。属四川行省

  • 龙巨江

    在今云南嵩明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云南府:龙巨江“一名龙济溪。源出寻甸果马山,流经嵩盟州东南,入嘉利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