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邻城
又称迦坚茶寒殿。蒙古太宗九年(1237)建,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西侧查干湖西南古城。《元史·太宗纪》:九年春,猎于揭揭察哈之泽。“夏四月,筑扫邻城,作迦坚茶寒殿”。同书《地理志》:太宗九年,“治迦坚茶寒殿,在和林北七十余里”。按“扫邻”(Saghurin),蒙古语意为“座位”,有顿舍之意。扫邻城为元太宗春季行宫,建于揭揭察哈(Gegen Chaghan)湖旁,故名迦坚茶寒殿。
元太宗窝阔台春季驻地。在今蒙古国哈剌和林。
又称迦坚茶寒殿。蒙古太宗九年(1237)建,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西侧查干湖西南古城。《元史·太宗纪》:九年春,猎于揭揭察哈之泽。“夏四月,筑扫邻城,作迦坚茶寒殿”。同书《地理志》:太宗九年,“治迦坚茶寒殿,在和林北七十余里”。按“扫邻”(Saghurin),蒙古语意为“座位”,有顿舍之意。扫邻城为元太宗春季行宫,建于揭揭察哈(Gegen Chaghan)湖旁,故名迦坚茶寒殿。
元太宗窝阔台春季驻地。在今蒙古国哈剌和林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武峨州置,治所在武峨县 (今越南北太省太原东北武崖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北太省南部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武峨州。
在今福建尤溪县北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9延平府:伏狮山“在尤溪县治北。状如伏狮,为县之镇山”。
在今安徽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黟县:石洞“在县东二十五里。有石洞,幽邃可容百人”。
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九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二》: 炭山堡 “城周一百二十丈,迤南隘口有五,今设把总”。集镇名。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部、祁连山麓。金山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700。历为兵防要地,盛产煤
在今山东荣成市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20文登县: “ 《郡国志》 云,不夜城北有海牛岛。无角紫色,足似龟,长丈余,尾若鲇鱼,性捷疾,见人则飞赴水。皮堪弓鞬,脂可燃灯。”
亦名同保山。在今湖南武冈市北五里。《水经·资水注》: “ (武冈) 县左右二冈对峙,重阻齐秀,间可二里,旧传后汉伐五溪蛮,蛮保此冈,故曰武冈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武冈州: 武冈山 “一云东汉伐五溪
又名白水山、狮子山。在今湖北枣阳市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枣阳县“有光武山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8枣阳军:白水山“在枣阳县南四十里。上有光武庙”。
在今广东龙川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龙川县: 塔下堡 “在县西北,水道出江西安定、安远二县界。又有浊溪、高涧诸处,旧皆为哨守处”。
在今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。明洪武元年(1368)徐达建,为明长城一关隘。清筑城楼,为扼守京都之北门。口外丛山夹谷,形势险要。也是连接边塞与内地交通要道,为汉、蒙商贸集散地。
从八面通(今黑龙江穆棱县)至梨树镇(今鸡西市西南)。长24公里。1924年动工修筑,次年建成。今为城鸡线的一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