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城
即今新疆拜城县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16: 拜 “地饶水草,城距山岗,周一里三分,高一丈,东西二门”。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2: 拜,“回语,富厚之意。居民富厚,多牲畜,故名”。清光绪八年 (1882) 置拜城县于此。
即今新疆拜城县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16: 拜 “地饶水草,城距山岗,周一里三分,高一丈,东西二门”。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2: 拜,“回语,富厚之意。居民富厚,多牲畜,故名”。清光绪八年 (1882) 置拜城县于此。
①在今安徽芜湖县北三十里黄池乡九女墩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9宁国府: 楚王城 “在宣城县东北百里,兵兴尝把隘于此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15宁国府: 楚王城 “在府城北一百里,相传吴楚相拒筑此城”。②一名楚
1933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改宁都县置,驻宁都县城谌家祠 (今江西宁都县)。为纪念红五团副团长、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而命名。1934年10月废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江西省设。1933年1月由宁都县改名。以
①在今辽宁绥中县西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:万松山在“(广宁前屯卫)城西北十五里。东西四百余里,连山海、永平界。山多松,故名”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6:万松山在“(宁远州)城西一百三十六里,……俗呼松
在今河南沁阳市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一》:水峪山“泉流石蹬间,夜静时如闻琴瑟声”。
即今山西沁县西南道兴村。《清一统志·沁州》: 道兴寨 “在州西少南二十里”。
即今四川南川市北福寿乡。民国 《南川县志》 卷2: 福寿场 “北路偏西五十里。俗呼罗洞坪,位高原上,大溪、龙川两夹之,上下各二十里。旧场名郑家街。……明季迁老场坪,去今场半里。清乾隆五十年移今地,更名
即今河南潢川县东北上油岗乡。清光绪《光州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州东北六十里有上油岗集。”
即区粟城。在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。《梁书·林邑国传》 误作区栗城。
在今山东荣成市北渤海中。《寰宇记》卷20文登县:“鸡鸣岛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。晏谟《齐记》云,不夜城北有鸡鸣岛。”
即今河南邓州市南四十里构林镇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3: 咸丰六年 (1856) 十月,捻军入邓州境之 “构林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