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赵地。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二十里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秦昭襄王四十七年(前260),“秦使武安君白起击,大破赵于长平,四十余万尽杀之”。北魏高平县治此。北齐移治泫氏,此城遂废。
北宋元符二年(1099)改洒水平新砦置,属西安州。即今宁夏海原县。西夏称东牟会。
在今湖北枝江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荆州府一》:沧茫溪“在宜都县东北三十里。一名玛瑙溪。……《旧志》:源出宜都东北三十里冈,即东林陂。曲折成溪,下流入大江”。
东汉改铜濑县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在今云南马龙县境。三国蜀属建宁郡。南朝梁末废。古县名。东汉置,治今云南省马龙县境(一说在今云南陆良县西北)。属益州郡。南朝梁废。
即今四川巫山县北之杨溪河。道光《夔州府志》卷6:羊溪“在县东一百一十五里。废大昌县东十里。水通大宁河。成化中,(夔州)通判王征(祯)征石和尚战死于此”。清嘉庆四年(1799),德楞泰擒白莲教卜三聘于此
明置,属迁安县。为长城关口之一。在今河北迁安县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迁安县:新开岭关,“擦牙子东第二关口也”。
①西汉置,属陈留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。东汉废。②北齐置,属清都尹。治所即今河北成安县。北周属魏郡。唐属相州,天祐二年(905)改名斥丘县。五代唐复名成安县。北宋属大名府。金属洺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
在今吉林扶余县北一百六十里徐家店石碑崴子屯东三里土岗上。建于金大正二十五年(1185)。碑通高3.20米,正面和背面分别用汉字和女真文字记载了女真反辽斗争胜利的史实。清道光年间编写的《吉林外记》首录碑
在今河南太康县西北二十六里方城村西岗地上(俗称鲍岗)。东西长1000米,南北宽500米。总面积为0.5平方公里。文化层厚1—6米。包括仰韶、二里头、商、周、秦、汉几个时期的文化层。内涵丰富,除石器、陶
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错河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洳水 “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,而东南流注于泃河”。民国 《平谷县志》 卷1: 洳河 “俗呼为错河,源出怀柔丫髻山入平谷西北境,下与泃河相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