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

洛阳

①古都之一。本名成周,战国时改名洛阳。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武元年 (25) 建都于此。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 (孝文帝以后) 亦都此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城东西六里十一步,南北九里一百步。”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,隋 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。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称为隋唐故城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。

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。旧属晋江县,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。因洛阳江为名。


中国古都之一。三国前作雒阳,三国魏改洛阳。后也有通用。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为成周城所在。战国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北得名。秦置县,为三川郡治所。汉后又历为河南郡、司州、洛州、河南府、河南路治所。东汉、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(孝文帝以后)、隋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;新莽、唐、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(宣宗以后)皆为陪都。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。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。东汉、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。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、洛水北岸,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,宅里二百二十。隋唐故城在汉城西,即今洛阳市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隋大业初建,城跨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周回五十二里。城内隋时设东、南、北三市,唐时增设西市,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董峰山

    原名董奉山。在今河南信阳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信阳州: 董峰山 “在州西南五十里。峰峦竞起,高出群山。上有黑龙洞”。

  • 奇里什

    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库车》: 奇里什 “在库车东北六十里,正北当天山正干阿勒坦呼苏南麓,距库车城一百里”。

  • 思恭山

    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七十里。极高峻。唐置思恭县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阆中县 “文成山”条内: “又东南三十里曰思恭山……思恭县盖置于山下。”

  • 岷县

    1913年降岷州置,属甘肃兰山道。治所即今甘肃岷县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在甘肃省东南部、洮河弯曲处。属定西市。面积 3578 平方千米。人口44.7万。辖6镇、1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秦置临洮县

  • 白山

    ①即白庙儿山。在今河北沽源县南。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:建武二十一年(45),“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,代郡以东尤被其害。……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,最为强富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年(732),幽州节度使赵

  • 绿鸦 (鵶) 山

    一名绿鸭山。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4梧州府: 绿鵶山,“州人于此淘取青黄泥,炼成铁,铸为锅”。

  • 四亩地城

    即今陕西宁陕县西北四亩地镇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:四亩地城“嘉庆十九年建城,设把总分防”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9:嘉庆五年(1800),“贼(指白莲教徒)大队西窜华阳,而后队东窜四亩地”。即此。

  • 北流堡

    即今山西阳城县东北留镇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“下孔堡”条下:“相近又有沁渡、北流二堡。”

  • 东真国

    又作大真国、东夏国。金贞祐二年(1215)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,都咸平(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)。国号大真。次年,降于蒙古,同年复叛。改国名东夏。旋移都南京(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古城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大

  • 林岛

    即“永兴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