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浮山县

浮山县

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属晋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浮山县西南十里古县村。《元和志》 卷12神山县: 浮山县 “因山为名”。武德四年 (621) 改为神山县。金大定七年 (1167) 复改浮山县,属平阳府,治所即今浮山县。兴定四年 (1220) 改忠孝县。元复改浮山县,属平阳路。大德九年 (1305) 改属晋宁路。明属平阳府。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南部、太岳山南麓。属临汾市。面积938平方千米。人口 12.6 万。辖2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天坛镇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析襄陵县于郭城置浮山县,县以山名;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浮山在县西六十里。相传洪水时,此山随水消长,县因以名。”三年改名为神山县,属晋州。宋初属晋州,政和六年(1116年)属平阳府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神山县为浮山县,兴定四年(1220年)改名为忠孝县。元仍名浮山县,属平阳路,大德九年(1305年)属晋宁路,明属平阳府。清因之。1914年属河东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,1937年属太岳区。1942年设置青城、浮山二县。1945年二县合并,复为浮山县。1949年属临汾专区。1958年与临汾、襄汾二县并称为临汾县。1960年与临汾、襄汾二县分治,恢复浮山县,属晋南专区。1970年属临汾地区。2000年属临汾市。地处临汾盆地东部,洰河、涝河、虼蚂河、红沙河、东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金、铜、云母、石英、石灰石、重晶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铸造、机械、建材、五金等。浮山剪纸闻名,有“剪纸之乡”称誉。临浮、浮沁、浮翼、浮古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老君洞、贯里碑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府

    唐末钱镠以越州为东府,系吴越国陪都,即今浙江绍兴市。《新五代史·吴越世家·钱镠》:“镠如越州受命,还治钱塘,号越州为‘东府’。”即此。北宋初吴越纳土后废。又称东都。五代吴越建都杭州,称越州(治今浙江绍

  • 安夷砦

    北宋熙宁六年(1073)改婆娑砦置,属江安县。在今四川长宁县(旧安宁镇,今长宁镇)。大观四年(1110)废。政和六年(1116)复置,属长宁军。南宋嘉定四年(1211)改置安宁县。

  • 芋原驿

   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芋原驿“在侯官县西北三十里。旧有驿丞。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裁”。

  • 高桥墟

    即今福建沙县北高桥镇。《清一统志 ·延平府》 “华岩墟” 条下: “高桥墟,在县东北四十里。”

  • 冲河镇

   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冲河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五常厅图:东南有冲河口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中东部。面积42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冲河村,人口 1400。因濒冲河而得名。民国时称第六区,伪

  • 柏露村

    即今江西宁冈县东柏路。1929年1月4日至6日,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、湘赣边界特委、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、边界各县县委的联席会议,即柏露会议。会议传达了党的 “六大” 决议,讨论了粉碎敌人第三

  • 龙湖墟

    即今广东潮安县北龙湖镇。清光绪《潮州府志》卷14:海阳县“墟市”有龙湖墟。

  • 刘家岛

    即刘公岛。今山东威海市东海中刘公岛。

  • 葛峪堡

    明宣德五年 (1430) 筑,在今河北宣化县东北三十五里葛峪堡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8万全都司: 葛峪堡,“四山壁立,路径崎岖,中路参将驻此。分边东起赤城,西尽张家口,沿长一百三十 一里。辖龙门卫一、

  • 奉义军

    唐方镇名。贞元十五年 (799) 置安黄节度使。十九年 (803) 赐名奉义军。治所在安州 (今湖北安陆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、麻城二市以西,广水、应城二市以东,长江和孝感市以北地。元和元年 (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