淇州
元宪宗五年 (1255) 置,治所在临淇县 (今河南淇县)。至元三年 (1266) 属卫辉路,省临淇县入州。元末废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置,属卫辉府。寻降为淇县。
蒙古宪宗五年(1255年)置,治今河南省淇县。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属大名路,至元二年(1265年)属怀孟路,三年属卫辉路。明洪武初降为淇县。
元宪宗五年 (1255) 置,治所在临淇县 (今河南淇县)。至元三年 (1266) 属卫辉路,省临淇县入州。元末废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置,属卫辉府。寻降为淇县。
蒙古宪宗五年(1255年)置,治今河南省淇县。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属大名路,至元二年(1265年)属怀孟路,三年属卫辉路。明洪武初降为淇县。
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驻地察素齐镇。清范昭逵 《从西纪略》 三: 康熙五十八年 (1719) 六月,“十四日蚤行,三十里至插苏扎营。插苏,犹华言纸也。亦元时造写经纸于此者”。
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昭平县:北陀山“山高岭峻,登陟艰阻。山后有天池,一名峡口塘。石山对峙,潭水清沏,源常涌不竭。旧为瑶僮出没处。万历中筑城于天池之前,设兵防戍。《里道记》:北
亦作龙且县。南朝梁置,为东彭城郡治。治所即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。东魏为海州治。北齐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,八年(625)又废。古县名。南朝梁武帝置,治今江苏省灌云县西北龙苴镇。为东彭城郡治。东
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三里。亦谓之大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石阡府:龙底江“其上源为包溪、铺溪,流经府东黄茅囤而合流,绕府前入思南府界,注于乌江”。
明置,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昭化县:龙滩驿在“县西五里,水驿也。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,驿因以名”。
即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。元置重州蛮夷长官司。明初改为通州里。清属定番州,于此设大塘州判。1913年析置大塘县。1942年废。明初改重州蛮夷长官司置,即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通州。清废。
唐置羁縻州,属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境大凉山地区。后废。
亦作六站。中东铁路经此。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西北绥阳镇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8:东清铁路有小绥芬站。
唐筑,在今陕西陇县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陇州汧源县:“贞元十三年筑永信城于平戎川。”唐贞元十三年(797年)建,在今陕西省陇县北。
亦名马丘铺、马铺集。即今河南鹿邑县北三十六里马铺镇。清光绪 《鹿邑县志》 卷2 《市集》: “急公铺集,去城三十六里。即马邱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