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渑池县

渑池县

一作黾池县。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朱城。西汉景帝中元二年 (前148) 徙治今渑池县西十六里,属弘农郡。东汉建安中移治蠡城 (今河南洛宁县西)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 改为北渑池县,还治今渑池县西十三里,为渑池郡治。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,属熊州。大业元年(605) 移治新安驿 (今渑池县东二十五里)。三年(607) 属河南郡。十二年 (616) 移治大坞城 (今渑池县北十五里)。唐属谷州,贞观三年 (629) 移治双桥 (即今渑池县)。显庆二年 (657) 属洛州 (后改河南府)。金末升为韶州。元复为渑池县,属河南府路。明属河南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(渑miǎn) 在河南省西部、黄河南岸,北与山西省交界。属三门峡市。面积1368平方千米。人口33.3万。辖5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《水经注·穀水》:“因崤黾之池以目县。”《禹贡》云:“渑当作‘黾’水虫也。城西有池,注水即生,因名渑池。”战国属韩,后入秦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赵惠文王二十年“与秦会黾池”,即此。秦置渑池县,治今渑池县城西朱城村,属三川郡。《大明一统志》:渑池“在渑池县治北,黾似蛙而腹大,池有此,因名”。汉属弘农郡。三国魏徙治蠡城(今洛宁县境),属弘农郡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改渑池县为南渑池县;另置北渑池县(今渑池县西),为渑池郡治。西魏为河南郡治,大统十一年(545年)又移县治于秦、汉旧县。北周大象中废河南郡。隋开皇初复改渑池县。大业元年(605年)移治今县城东,十二年又移治大坞城(今渑池城北),属河南郡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又迁治于双桥(即今渑池县城),属洛州。开元后和五代属河南府。宋、金因之。元属河南府路。明、清属河南府。1913年属豫西道,1914年属河洛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36年与新安市合并为铁门县,同年复渑池县。1949年属陕州专区,1952年属洛阳专区,1969年属洛阳地区,1986年属三门峡市。地处豫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。黄河流经西北边缘,涧河流经中部,北涧河、后涧河北流注入黄河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烟叶等。矿产有煤、铝土、铁、石英等。工业有煤炭、水泥、耐火材料、化工、酿酒等。陇海铁路、310国道、南韩公路经过县城。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仰韶遗址、秦赵会盟台、八路军兵站旧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图巴尔拉克塔木

   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东南。清祁韵士 《西陲要略》 卷4: “塔尔噶拉克至图巴尔拉克塔木三十里。图巴尔拉克塔木至古勒沙四十里。”

  • 大赤水

    即今陕西华县西三十里赤水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渭水又东与竹水合,水南出竹山,北径媚加谷, 历广乡原东, 俗谓之大赤水, 北流注于渭。”

  • 浮水

    在今河北沧县东南,东入盐山县界。《水经·淇水注》: 浮水 “首受清河于 (浮阳) 县界,东北径高成县之苑乡城北,又东径章武县之故城北……浮渎又东北径柳县故城南……浮渎又东北径汉武帝望海台,又东注于海。

  • 舜皇山

    在今浙江嵊县北二十四里。宋高似孙 《剡录》 卷2: 舜皇山 “山最崇直,冈岭复深,有舜井焉”。在湖南省新宁县城东南边境,与东安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。属越城岭北麓。为国营舜皇山林场基地。传说舜帝南巡经

  • 马厩湾

    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东南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高苑县“隔会水”条下:“又马厩湾,亦在县东南。相传齐桓公牧马处。”

  • 溧洲

    即烈洲。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长江中。《晋书·桓冲传》: 太元年间,桓冲为荆州刺史,“谢安送至溧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 (453),武陵王骏讨太子劭,“军于溧洲”。皆此。又作冽洲。在今江苏

  • 小代堡

    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南小岱堡。《清一统志·朔平府》:小代堡“在朔州东南”。

  • 呼达图渡

    在今青海东境黄河上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 呼达图渡 “在西宁边外西南三百六十里。……用牛革裹木为船,以二马牵之而渡”。

  • 珊延穆克河

    即今吉林敦化市东沙河 (大石头河)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2: 珊延穆克河 “源出(敦化) 县东南庙尔岭,土人呼为大石头河。西北流二十里,受东南来之头道河,少北,有二道河自西南来入之。又北流,三道

  • 东安国

    又名小国、小安国。古昭武诸国之一。都喝汗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东安“在那密水之阳,东距何二百里许,西南至大安四百里”。显庆中置木鹿州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