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烂柯山

烂柯山

①一名石宝山。又名石桥山。在今浙江衢州市南二十里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 “ 《东阳记》云: 信安县有悬室坂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,伐木至石室中,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……俄顷,童子曰其归,承声而去,斧柯漼然烂尽。” 故名烂柯山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7: “烂柯山一名石室,又名石桥山。”

②在今河南新安县西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》: 烂柯山 “群峰秀错,中有王乔洞,下有三石泉,西流入涧。《县志》 传语樵子王乔遇仙处”。

③一名斧柯山。即今广东高要市东北栏柯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59端州高要县: 烂柯山 “在县东三十六里,一名斧柯山,在硖石南。《郡国志》:昔有道士王质负斧入山采桐为琴,遇赤松子安期先生棋而斧柯烂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 烂柯山,“ 《旧志》: 在县东南四十六里。高一百余丈。周五十里。其西麓与高峡山相对。中有砚坑,即唐宋采砚处”。

④在今陕西洛川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洛川县: 烂柯山在 “县东北七十里。山有黄梁水出焉,西南流入洛”。


又称石室山、石桥山。在浙江省衢州市区南10千米。传晋人王质入山伐薪,见二童对弈,棋局未终,斧柯(柄)已烂,故名。海拔164米,周约8千米。顶有巨石绵亘,下有清泉浅流。有霞洞空青、石梁惊虹、洞天一线等胜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心驿

    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南红心镇。《清一统志·凤阳府》:红心驿“在凤阳县。明洪武三年设有驿丞。本朝乾隆二十年裁”。见“红心镇”。

  • 郙阁

    或称郙阁道。在今陕西略阳县西二十里。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(170) 太守李翕建,时人勒铭颂之。赵明诚 《金石录》 有 “汉武都太守李翕碑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汉中府二》 引 《县志》,谓阁 “临江崖,高数十

  • 金锡都

    在今广东汕尾市西北。明嘉靖 《惠州府志》 卷1: 海丰县南有金锡都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卷26海丰县: 金锡都在 “城南四十里,内有小村二百十九”。

  • 万世县

    亦作万县。北周天和元年(566)改巴渠县置,为万世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开县东北大进镇。隋开皇三年(583)属开州,大业三年(607)属万安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属开州。二年(619)移治今开县东北温泉

  • 清远江

    即今四川成都市北府河。北宋黄休复 《茅亭客话》 卷8: “伪蜀王宗裕亦于北门清远江东,创一亭台榭池塘,骈植花竹泉石,萦绕流杯九曲,为当时之甲。” 《宋史·雷有终传》: 咸平三年 (1000),王均自升

  • 武灶 (竈) 渡

    在今广西梧州市西南浔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苍梧县: 武灶渡 “在武西递运所前桂江之侧”。

  • 独山县

    1913年改独山州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独山县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在贵州省南部,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面积2445平方千米。人口32.9万。辖8镇、10乡(含3民族乡

  • 那林隘

    在今广西凤山县西南江州瑶族乡那林村。《清一统志·思恩府》“老村隘”条:“那林隘在州北二百里,路通泗城府, 皆属险要,设兵防守。”

  • 在今河南荥阳市。《史记· 项羽本纪》: 汉王二年 (前205),楚 “与汉战荥阳南京、索间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 云: “荥阳县即大索城。杜预云,成皋东有大索城,又有小索故城,在荥阳县北四里。”

  • 三仰峰

   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七曲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 “天柱峰”条下:三仰峰“上有碧霄洞,峰下有小桃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