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哈门
又名爱河门、爱阳门。清置,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阳镇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: 爱哈边门在 “凤凰城东北一百二十里”。
又名爱河门、爱阳门。清置,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阳镇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: 爱哈边门在 “凤凰城东北一百二十里”。
①又名小昆山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(松江镇) 西北二十三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嘉兴府:昆山 “在华亭县西二十三里。《吴地记》 云: 昆山,陆氏之祖葬此。因生机、云,皆负辞学,时人以玉出昆岗,因而名焉”。南
明永乐六年 (1408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兴凯湖西南扪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六年(1408年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辖有今俄罗斯兴凯湖西南扪河流域。后废。
一名察罕哈达山。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中之海西山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 插汉峰 “在青海中,近西岸,与魁孙拖罗海山东西对峙,其峰卑小,多土少石”。
即今浙江绍兴县西南漓渚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 “府南四十里有离渚市,旧设关于此,以临离渚溪而名。”
亦名刘庄镇。在今江苏沭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沭阳县 “桑墟镇”条下: “县东四十里有柳庄镇,皆往来要地。”
即今巴基斯坦之印度河。《元朝秘史》卷11:“初命巴剌追回回王扎剌勒丁并篾力克王,追过申河,直至欣都思种地面。”
清乾隆二十三年 (1758) 筑。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。光绪八年 (1882) 于此置喀喇沙尔厅。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筑,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。光绪八年(1882年)于此置喀喇
即长江三峡。指今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间之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《周书·陆腾传》:“天和初,信州蛮、蜑据江峡反叛,连结二千余里, 自称王侯,杀刺史守令等。”又《蛮传》:“屯据三峡,断遏水路,荆、蜀行人
明置,属海州卫。即今辽宁盘山县东南沙岭镇。明《辽东志》卷2:沙岭驿“在(海州)卫西八十九里”。《明史·王化贞传》:天启间,化贞“遇大清兵平阳桥。锋始交,(孙)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,镇武、闾阳兵遂大溃
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兰州: 笋箩河在 “州西南六里。东流入黄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