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玉泉

玉泉

①在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西玉泉山。因泉水清澈、晶莹如玉而名。赵万里校辑《元一统志》卷1引赵著碑记云:“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。泉自山而出,鸣若杂珮,色如素练,泓澄百顷,鉴形万泉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》卷3:“泉出石罅间,潴而为池,广三丈许,名玉泉池。池内如明珠万斛,拥起不绝,知为源也。水色清而碧,细石流沙,绿藻翠荇,一一可辨。池东跨小石桥,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,为京师八景之一,曰‘玉泉垂虹。’”水出山名玉河,汇入昆明湖,东南流入北京城,为元、明、清北京城主要水源。

②在今浙江杭州市西。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》卷9:“南齐建元中,僧昙超说法于此,龙王来听,为之抚掌出泉。”即此。

③又名玉泉井。在今河南济源市东一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8怀庆府:玉泉“在济源县东浝水北岸。唐卢仝尝汲此泉煮茶。其傍有寺”。

④在今湖南资兴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兴宁县“程水江”条下:“又玉泉,在县(今兴宁镇)西四十里。上有玉泉馆,洪武十二年建。”《清一统志·郴州一》:玉泉“渟瀜如镜”。

⑤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上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二》:玉泉“其水自崖而下,莹洁如玉”。玉泉院以此名。

⑥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凤翔府凤翔县:玉泉“在府治西北五里。引以溉田”。


在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山和灵隐山间的青芝垭口。《大清一统志》:玉泉“在钱塘县西净空院。南齐建元中,释县超说法,龙君来听,抚掌出泉”。因名。泉晶莹明净,向有“湛湛玉泉色”的美称。流量较大。建有长13米、宽10米的玉泉池,养鱼观赏。有“鱼乐人亦乐,泉清心共清”的意趣。“鱼乐园”匾额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迹。1964年以池为主景,建成占地约11亩、具江南园林特色的新庭院。为杭州游览胜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景谷县

    ①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平兴县置,为沙州治。治所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 (白水街)。《元和志》 卷22景谷县: “因县北景谷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义城郡。唐武德初属利州,四年 (621) 为沙州治

  • 阳华山

    又名华阳山。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阳华之山,其阳多金玉,其阴多青雄黄。”古山名。又称华阳山。在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北。相传山南面多金、玉,北面多青雄黄(见《山海经·中次六经》)。

  • 汉水

    ①即嘉陵江。在今四川东部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广汉郡刚氐道:“涪水出徼外,南至垫江入汉,过郡二, 行千六十九里。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涪水出广汉刚邑(氐)道徼外,南入汉。”②亦名汉川水。即今四川汉源

  • 柴关站

    元置,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,即今陕西凤县东南七十二里与留坝县接界之柴关岭。元置,在今陕西省留坝县西北柴关。明时改柴关驿。

  • 金家岭寨

    在今山东青岛市东。明曾置即墨营于此。为登莱三营之一。宣德八年 (1433) 移于即墨县北十里。明置,在今山东省青岛市金家岭。明置即墨营于此。宣德八年(1433年)移于今即墨市北。

  • 五华峰

    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五花尖。接婺源县界。《寰宇记》卷107浮梁县:五花峰“在县东八十里。五峰并峙,亦名莲花峰”。

  • 杉阳

    即今云南永平县西南杉阳街。民国时设县佐。

  • 龙尾镇

    清置,属岐山县。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二十里。在广东省揭东县西部。面积46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珠,人口 2370。镇以驻地名。因附近山峦似卧龙,又处龙尾,故名。1957年属白塔乡,195

  • 那扶营

   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那扶镇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那扶营“为肇庆府恩平县交界地方。本朝康熙元年设都司防守”。

  • 蓝田塘

    即今贵州天柱县东北三十二里蓝田镇。清时有兵驻守。1932年置蓝田镇,后废。1984年复设蓝田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