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寿山
在今广东梅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程乡县:王寿山“在县东北百四十里。高八百余丈,周二百里,形如殿阁,上有仙牛岭”。
在广东省梅州市东北缘,粤、闽两省交界地带。为莲花山北侧支脉。相传因王姓道士在此修炼得名。山体由花岗岩构成。最高点江甲湖,海拔1147米。为梅江与汀江分水岭。特产王寿山茶。山上有真武殿、棋盘石、通天烛、仙井、半天炉、牛迹石、百丈磜等胜迹。
在今广东梅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程乡县:王寿山“在县东北百四十里。高八百余丈,周二百里,形如殿阁,上有仙牛岭”。
在广东省梅州市东北缘,粤、闽两省交界地带。为莲花山北侧支脉。相传因王姓道士在此修炼得名。山体由花岗岩构成。最高点江甲湖,海拔1147米。为梅江与汀江分水岭。特产王寿山茶。山上有真武殿、棋盘石、通天烛、仙井、半天炉、牛迹石、百丈磜等胜迹。
俗讹作郭旦。在今河南孟县北十五里谷旦镇。唐曾置谷旦县于此。在河南省孟州市北部。面积49.5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谷旦,人口 2540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为谷旦县治,不久废县为村,名谷
在今湖北襄樊市(樊城)西北八里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徐晃传》:东汉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关羽北攻襄樊,“晃所将多新卒,以羽难与争锋,遂前至阳陵陂屯”。即此。
唐安西四镇之一。贞观二十二年 (648) 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碎叶城 (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附近)。《旧唐书·王方翼传》: 调露元年 (679),“又筑碎叶镇城,立四面十二门,皆屈曲作隐
一作桐城。福建泉州市的别称。五代闽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墙时,于城周环植刺桐,城因此得名。宋、元时回教旅行家东来,常以刺桐一名写入其旅行记载。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 亦以刺桐城称泉州。北宋仁宗天圣时,诗人吕造
即今安徽枞阳县东汤沟镇。明设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 “孔城镇” 条下: “又有汤镇,《志》 云: 县东百八十里有源子港巡司,地名汤沟。”
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冲州置,治所在象浦县 (今越南广南——岘港省维川县南茶轿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广南——岘港省地。后废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冲州置,治象浦县(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荼桥)。后废。
亦作宾同陇、宾头狼、宾童龙。今越南中部南境之蕃浪。《宋史·外国五》: “占城国在中国之西南。……泛海南去三佛齐五日程。陆行至宾陀罗国一月程,其国隶占城焉。”
明置,在今湖北恩施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三会驿“在卫东百二十里”。
北宋大观二年 (1108) 筑,属定边军。在今陕西定边县南。后废。北宋大观二年(1108年)筑,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南。后废。
即今广东湛江市西南之旧县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169海康县: 铁杷溪 “溪有石似铁杷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遂溪县: 铁杷溪 “在县东南湖光岩之阳,岩下有湖,俗传为陷湖,溪承其下流,中有石齿如铁杷,隋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