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头城

石头城

①简称石头。又名石首城、石城。俗称鬼脸城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上。本战国楚金陵城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),孙权“城石头”,从此改名石头城。六朝时,江流紧迫山麓,城负山面江,南临秦淮河口,当交通要冲,为建康军事重镇。《陈书·后主纪》:祯明二年(588),“大风至, 自西北激涛,水入石头城”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,于此置蒋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), 为扬州治所。九年,扬州移治江都县(今江苏扬州市),此城遂毁,但仍为防守据点。《新唐书·韩滉传》:唐建中四年(783)朱泚作乱,韩滉曾“筑石头五城, 自京口至玉山”。同书《李锜传》载:元和二年(807),“筑石头城,谋据江左”。北宋以后,长江主流向西北移徙,城西淤为平地,失去当年雄据之势,古城也荡然无存。今残存城垣为明初扩建应天府城时所修筑。因长年风化剥蚀,石屋凹凸不平,故俗称“鬼脸城”。

②即陌城。在今江苏吴江市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1吴县:石头山(城)“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(按,《清一统志》作“吴江县北”)。一名陌城是也。《吴地记》云: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,后悔之,与群臣临江作塘,创设祭奠,百姓缘为立庙”。


简称石城,又称石首城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。本战国楚金陵邑,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年)孙权重筑改名。因城基利用天然岩石凿成,故名石头。东晋义熙初又加固。长江主流紧迫山麓,城负山面江,南临秦淮河口,当水路交通要冲,形势险固,故有“石城虎踞”之称。三国吴、东晋、南朝建都建康(吴名建业,今南京市),倚此为守卫都城的军事重镇。隋平陈,于此置蒋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为扬州治所,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(今江苏扬州),此城遂废。建中、元和时又曾一度修筑。北宋以后,长江主流逐渐向西北徙移,城西一带悉淤为平陆,无复以前雄踞之势。城基遗迹为赭红色,内有大量河光石,一般高出地表0.3~0.7米,最高处为17米。宋以前西侧濒临长江,形势险要。六朝时为水师驻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滦河马驿

    在今河北卢龙县南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永平府卢龙县: 滦河马驿在 “府南二里”。

  • 齐齐哈尔城

    一名卜魁。又名奇察哈哩。清康熙三十年(1691)筑,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“齐齐哈尔城取嫩江北达呼哩等所居之庄为名。”达斡尔语“齐齐哈尔”意为“边地”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)

  • 押赤城

    又作鸭赤城、鸭池城。即今云南昆明市。《元史·兀良合台传》: “遂进至乌蛮所都之押赤城。城际滇池,三面皆水。” 《马可波罗行纪》: “行五日毕,抵一主城,是为国都,名称押赤。城大而名贵,工商甚众。” 《

  • 黄岭山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广州: 东莞县 “有黄岭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黄岭山 “在东莞县南。唐十道志,岭南名山之一。《县志》,在县南三十五里,县治朝山也。峰峦秀拔,状如卓笔,迤逦而西

  • 大索城

    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四里张楼村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:晋韩宣子如楚送女,郑人“劳诸索氏”。杜注:“河南成皋县东有大索城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(452),“鲁爽与魏豫州刺史拓拔仆兰战于大索,破之

  • 涌 (湧) 金门

    为五代吴越国杭州城的西门,因门内有涌金池而得名。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(1158) 增筑杭城,改名丰豫门。明初复名涌金门。1913年拆除,改建南山路。涌金门原有水门、旱门各一,旱门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涌金门

  • 明定县

    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明州。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甘禄一带。贞观十三年 (639) 废入越裳县。

  • 秋浦县

    ①隋开皇十九年 (599) 分南陵县置,属宣州。治所在石城县旧址 (即今安徽贵池市西南七十里灌口乡石城村)。《寰宇记》 卷105贵池县: 秋浦县 “盖以秋浦之水为其名”。大业初属宣城郡。唐武德四年(6

  • 青龙堡

    在今山西吉县东南。《元史·木华黎传》:元兵 “拔晋阳义和寨,进克三清岩,入霍邑山堡……薄青龙堡”,即此。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南。《元史·木华黎传》:元兵拔晋阳义和塞,进克三清岩,入霍邑山堡,薄青龙堡,即此

  • 岷山

    亦作㟭山。 又名汶山、 渎山、 汶阜山、 汶焦山。在今四川西北部,绵延川、甘两省边境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岷山导江。” 为岷江水系与嘉陵水系的发源处,高山白雪皑皑,主峰雪宝鼎海拔5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