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耳山

石耳山

①在今安徽歙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歙县:石耳山“在府南四十里。突起大障,高出群峰,多岩石之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石耳山“孤峰瑰异,峰石倒垂如莲瓣。多产药草”。

②在今浙江开化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开化县:石耳山在“县西八十里。周回三百里,连亘婺源、德兴二县界”。

③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婺源县:石耳山在“县东南九十里。层岩叠嶂,高险接天,有石室甚深广。由衢、信入境,此山为之望。其支脉曰大鳙山,在县东百里。高三百仞。相传洪水时,有大鳙上此而名”。


在江西省婺源县城东南。是赣、浙两省界山。以产名贵药材石耳得名。据传黄道仙、叶依仙和赵真仙等在此羽化成仙。胜景“三步觑”浮云似海,深不可测,传说行者仅可移两步下窥,敢移三步者,便可看到黄道仙的空中仙阁。山壁穴洞中栖有白燕,雪后晴日,群燕展翅,遮天蔽日。此外尚有卧龙岩、回音屏、飞升台、仙人桥、连云磴、观鄱岩、珠帘岛、蟠龙松等奇景。明代安徽歙县进士、校书郎汪焕游此题诗:“碧桃烟暖晓猿啼,海日浮光泰岱低。仙子应怜行客远,片云载雨下吾溪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牡丹社

   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(石门村)东北十六里牡丹村。原为高山族排湾人村社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牡丹社人民在此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。台湾土著番社名。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南牡丹乡东北牡丹村。清同治十三年(

  • 乌嘴市

    在今湖南南县东南二十里乌嘴乡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南洲直隶厅驻此。

  • 平政站

    元置,即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吉隆镇北平政村,近海丰县界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为平政驿,清雍正八年(1730)于此置平政巡司。元置,即今广东省惠东县东南平政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平政驿。

  • 响崖山

    一名鸣水山。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江油县: 响崖山 “在县东八十二里。出锡”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70龙州: 鸣水山 “在江油县东南。上有飞泉”。

  • 安国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温江县。在今四川温江县东北十五里永宁乡(隆兴场)。南宋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36:淳化五年(994)九月,“遂克蜀州,曹习等又破贼(李顺义军)于安国镇,诛其帅马太保,斩获甚众”。②北宋置

  • 耿家桥砦

    即今河北宁晋县南五十里耿庄桥镇。清《畿辅舆地全图》 宁晋县: 耿家桥砦在 “县东南五十五里”。

  • 巴陵县

    西晋太康元年(280)置,属长沙郡。治所即今湖南岳阳市。《元和志》卷27巴陵县:“昔羿屠巴蛇于洞庭,其骨若陵,故曰巴陵。”南朝宋为巴陵郡治。唐为岳州治。明洪武九年(1376)省入岳州。十四年(1381

  • 海浮山

    在今山东临朐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青州府一》: 海浮山“在临朐县西南二十里。下临熏冶泉”。

  • 勃弄睑

    即白厓睒。 南诏置。 驻地在今云南㳽渡县北红崖。《新唐书·南蛮传上》: 南诏望苴蛮者 “有十睑,夷语睑若州,曰云南睑、白厓睑亦曰勃弄睑”。元至元十一年 (1274)改置建宁县。

  • 成都县

    战国秦惠王二十七年(前311)于蜀国都城成都置,为蜀郡治。治所即今四川成都市。东汉时兼为益州治。三国蜀汉建都于此。西晋为蜀郡及益州治。成汉都于此。东晋为蜀郡及益州治。隋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,复为蜀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