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行中书省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福建路置,治福州 (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二十二年 (1285) 并入江浙行省。至正十六年(1356) 复置,二十六年 (1366) 废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又置,九年 (1376) 改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改福建路置,治福州路(治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寻废。至正十六年(1356年)复置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福建布政使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福建路置,治福州 (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二十二年 (1285) 并入江浙行省。至正十六年(1356) 复置,二十六年 (1366) 废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又置,九年 (1376) 改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改福建路置,治福州路(治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寻废。至正十六年(1356年)复置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福建布政使司。
民国置,即今山东商河县东北龙桑寺镇。民国《商河县志》卷2:龙桑寺“在城东三十里”。镇因寺名。在山东省商河县东北部。面积32.8平方千米。人口1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桑寺,人口 1000。传新莽末刘秀兵
一名醉李。在今浙江桐乡市东北二十里。因其地产佳李,故名。《春秋》: 定公十四年 (前496)五月,“于越败吴于槜李”。即此。
1914年改安平县置,属云南蒙自道。治所即今云南马关县。民国《马关县志》:“县治原名马白,初居民尽为侬人,其地多白马,而侬语倒呼为马白,遂以得名。”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在云南省东南部。属文山壮族苗族
元至元中置,属定元府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北四十里大翁逢。明废。
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南二十里汤浦镇。旧属绍兴县。清康熙《会稽县志》卷1:汤浦市“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”。
即泗水。别名清水。《宋书·沈攸之传》:泰始三年 (467),宋明帝遣沈攸之图淮北,“攸之以清泗既干,粮运不继,固执以为非宜,往反者七”。即此。
1913年废昭通府,改附郭恩安县置,以府名为县名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昭通市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1981年析置昭通市。1983年撤县,并入昭通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改恩安县置,治今云南省昭
元元贞元年(1295)升吉水县置,属吉安路。治所即今江西吉水县。明洪武初降为吉水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吉水县置,治今江西省吉水县。属吉安路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吉水县一带。明洪武初又降为县。
即今湖南临湘市北二十二里聂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岳州府二》: 聂家市 “在临湘县 (治今岳阳市东北陆城镇) 东南四十五里。有上、下二市”。
明初改镇江路置。治所在丹徒县(今江苏镇江市)。洪武四年(1371)复改为镇江府。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朱元璋改镇江路置,治丹徒县(今江苏镇江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、丹阳、金坛等市地。始属江南省